特色:
本书是继作者颇具口碑的《中国历代服饰》之后的又一力作,是两位编者用了10余年时间,查阅了一千多种古籍资料,并先后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六十多个城市的博物馆以及石窟寺、古墓葬、古遗址中搜集了上万张文物图片综合整理而成。书册融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炉,开创了此类出版物的新境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祈福式的发展也有着漫长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无数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民族特色的衣冠服饰,给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由于受特定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风尚习俗的影响,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出来,而且比男子装饰更具特色,更能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因此也更能引人入胜。本书对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清朝的妇女装饰都有涉及。书中人物形象,以历代名家所绘仕女画为依据,并参照各时期的壁画、陶俑、泥塑、木雕及石刻等综合而成;妇女服饰,则根据各地出土实物绘制,旨在全面反映汉代以来几个主要历史时期的妇女装饰风采。本书有助于形象的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妇女的生活风貌,有助于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为中国历史研究、古籍整理、文物鉴定、文学及工艺美术的创作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史前社会的妇女,一般不懂得挽髻,大多蓄发不剪,披搭於肩。后因感到披发有所不便,遂将头发编结成辫。 披发又作“被发”,是古代先民发型中*古老的一种,尤以西北地区为常见:这种发式,直到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酉北地区的广大妇女仍然保留着。 相传秦厉公时,有个名叫爰嗣的羌族首领,与一位被割掉了鼻子的姑娘相爱,并结为夫妇。该女子自耻貌丑,特将头发遮覆于面。羌民见之,争相效仿,久而久之,形成习俗,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古代羌人的活动地区——甘肃、青海等地,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其中不少器具描绘有披发人物的形象。如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口呈人头像,像的五官及发式被塑造得非常精致:双眼深远,鼻翼隆起,额前垂着一排经过修剪的短发,其余的头发则由上而下自然地垂落,呈披发之壮。这是中国境内迄今所见年代*早昀一件塑有人像的彩陶,距今约有五千年历史,属仰韶文化庙匠沟时期之物。 从图像中可看出这时期的人们虽然习惯于披发,但还没有用头发来覆面。不过,稍晚的一些实物,如甘肃东乡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人面纹彩陶盆残片,便显现出披发覆面的习尚:另外,在青海乐都、甘肃永昌等地,世出土了马家尝文化马厂时朋的饰有人头形象的彩陶器均,这些人物的形象,不仅都作披发之状,而且正面颊上都绘有一些明显的黑色线条,象征着下垂的头发。更为典型的是青海柳湾出土的彩绘人像陶壶,壶上绘一全裸妇人,除头部披发外,睑部也绘有墨线,像覆盖着一层稀疏的头发。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地区的妇女中间,确实流行过披发覆面的习俗,而且在年代上,比劓女的传说还要早得多。 除羌族妇女外,在南方的滇族、越族和北方的匈奴族,也曾流行过披发的习俗。《韩非子·说林训》中就有关于“越人被发”的记载。《围书·突厥传》中也有突厥人“披发左袵,犹古之匈奴”的说法。在云南地区出土的西汉青铜器中,还能见到滇族妇女披发的图像。不过这个时期的披发样式,已不像史前社会那么简便,而是经过一番整理,由前朝後梳掠,中间用带系束,然后再披搭在背后。原始社会那种蓬发污首,披发覆面的现象在这时已基本绝迹? 披发的进一步发展是辫发。现存*早的辫发史科,是一幅原始社会的彩绘。这幅彩画绘制在一个彩陶盆上。整幅书面由三组人物构成,每组五人,携手列队,作踏歌舞蹈姿势。由於绘画者采用了抽象的平涂画法,因而无法看清人物的面貌、神态及服装细部,但各人脑後垂下的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