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发微

作者宋宣/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6-01

特色:

新的世纪已经来临,人类的语言研究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种新兴的语言学学说、语言研究方法(如生成语言学、功能语法学、认知语言学等等)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我们认为,从中国语言学的实际状况来看有两个特点:其一,无论是语言研究层面还是语言教学层面我们都仍然可以看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的痕迹。这是因为:一方面20世纪中国语言学(特别是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是同结构主义语言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就已经开始对中国语言学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其研究方法和模式一直持续到90年代;另方面90年代来汉语语法学界所引进的各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又多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原则的反思和反叛。因此,即使单就语言学思潮的前后传承来看,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研究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其二,国内对结构主义思想的全面总结和评价,一直是一个空白,即使偶见单篇评述文章,也仅仅是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而发。胡明扬先生主编的《西方语言学名著导读》在诸多方面很有见地,但它实际上也只是由众多学者撰写的论文合集,涉及面太宽,筒略是在所难免。至于通过仔细研读结构主义经典作品,对其思想根源、研究方法以及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等等方面加以较为详尽的阐发之作,在国内仍属阙失。更何况,正如瑞士著名哲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评价“结构主义”思潮时所说的那样:“要规定结构主义的特征是很困难的,因为结构主义的形式繁多,没有一个公分母,而且大家说到的种种‘结构’,所获得的涵义越来越不同。不过,如果把在当代各种科学中和越来越时髦的流行讨论中结构主义所具有的不同涵义加以比较,似乎还是有可能做一次综合的尝试的。”语言学领域中的“结构主义”流派之间的分歧与差别又何尝不是如此:始自20世纪初的索绪尔及其门徒,止于50年代的美国语言学主流派别,都可以笼统地叫做“结构主义语言学”。但从索绪尔到哈里斯、霍凯特(如果根据皮亚杰的看法,连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也要包括在内),结构主义语言学无论是其思想原则还是研究方法都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演变。它们前后有什么继承性和重要区别,都需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我们认为,如果能够通过经典理论著作与语言研究实践相结合,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评述,弄清其来龙去脉,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语言研究和教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笔者在高校语言学理论教学岗位耕耘十几年,讲授过普通语言学、语言学专题、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在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语言学理论对于语言教学、语言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但由于才疏学浅,无法实现以上宏大目标,只能不揣冒昧,把自己在这些年来研读结构主义语言学经典著作的积累所得作一个初步总结,写成《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发微》这本小册子,目的是想抛砖引玉,引起国内方家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本书内容是以20世纪*具代表性且对我国语言学有深刻影响的几本结构语言学经典著作(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萨丕尔《语言论》等三本著作,附带涉及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为主,以专章专题形式展开,力图详尽阐发原著大意。主要突出两点:其一,就这些经典著作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详尽的介绍和评述,突出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的承前启后作用;其二,尽量联系中国语言学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厘清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对20世纪中国语言学的重要影响。因此本书在内容上以阐述结构主义理论思想为中心,至于列举具体的语言研究和语言材料则视情况适可而止。关于参考文献问题,我们拟作如下安排:重要的著作一并在本书末尾列出其作者、名称、出版社以及出版日期;限于篇幅,单篇文章不末尾列出。在正文中引用相关文献时,如果是著作,就用“脚注”方式标明其作者、标题、页码,如果是单篇文章还要标明其发表刊物及日期。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