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精灵

作者严仁明/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6-01

特色:

第4节关怀ST、PT记得令狐大夫在读小学时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坏学生”,整天摸鱼捉虾逃课捣蛋,老师同学乃至家长均觉头大,整个小学生活留给我的记忆几乎就是不断的罚站、批评和补课。中国的证券市场可谓年轻,十年的发展历程充其量也只到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之一的上市公司,也只是一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有些上市公司不争气,期中考试亮红灯——预亏,也有些老是亏,以至于戴上一顶ST、PT的帽子罚站。我们的投资者就像家长,面对ST、PT个股总是爱恨交加,感情十分复杂。至于我们从事证券研究的人士更多地像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激烈一些的已经在讨论ST、PT个股的退出机制;温和一些的关注于债转股、兼并重组等方案。证监会或更高的管理层就像证券小学的校长、教导主任,推进证券业的市场化是当务之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市场化政策也正源源不断的推出,如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可由股东大会决策,不用再报有关部门批准;重组后具备竞争力,可以增发新股等。于是ST、PT个股*近一段时间连续飚升,PT个股5%涨停板上拿不到货。投机家的微笑和批评家的指责同时出现。那么如何看待政策上的这种“关怀”,以何种视角和标准来评判ST、PT板块的市场化进程,这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市场化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的重大举措。对于重组类个股的政策“关怀”(特别有利于ST、PT个股的“起死回生”),我们应该用历史的辩证法来看待。首先,证券市场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的证券市场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参与到市场中的上市公司自然也无法摆脱“计划”的色彩。但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一些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上市公司不适合经济的发展而陷入亏损的泥潭是不可避免的,并由此戴上了ST、PT的帽子也属必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政策一卜给予“关怀”当属正常,关键是政策的关怀(这可从政策条文的字里行间领悟到)给予这些上市公司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就像小学生犯错、罚站之后的补课,而不是立马决定开除学籍,扫地出门。这是发展历史观的道理。其次,证券市场是不是不需要合理的退出机制,答案当然不是。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只有*好的*有成长性的上市公司才有机会得到*优的资源配置,大量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存在于这个市场并时不时地被“追捧”一下,实属不正常。一个合理、有效、低成本的退出机制的形成十分必要,但这个机制一定是在市场化中形成的。目前一些专业人士设计的的退出机制是否带有了一种“计划退出”色彩呢?就像当时额度制时的“计划上市”。令狐大夫以为,政策的“关怀”恰恰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上市公司通过重组增发等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获得企业发展的机遇;二是在此过程中形成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一种真正市场化的退出机制。所以,这是一种“终级关怀”。对于能抓住机遇,摆脱困境的ST、PT公司来说,是一次“温暖的关怀”;反之,却是“临终关怀”。这又是辩证的,不是吗?文章的*后是要感谢大夫的小学母校,正是母校的关怀让大夫有机会一路学习深造。这也应了一句恋爱妙语:“给别人机会,也给自己机会。”第5节重组:牵住二板的牛鼻子二板市场的设立可谓紧锣密鼓,各大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家们也忙得不亦乐乎。但有些专家忙的角度似有不同,他们手持二板拟上市企业的名录,在中国大地上辛勤耕耘,积极寻找与这些挂上二板号的幸运儿类似的企业或项目。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挖掘出来的潜力企业作为储备,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重组进主板上市。再看目前的市场,似乎处在迷茫与忧伤之中,各种版本的消息充斥市场,使人们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在政策面的各种变数上。具体说来有A、B股的合并、国有股的减持、开放式基金的推出、二板市场的开设等政策变数。由此近一段时期,尤其在沪市大盘创出高位2114点之后步入一段谨慎的调整期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一个板块始终风起云涌,此起彼伏,那就是一直以来受争议颇多的重组股板块。如何理解本次重组股的生命力和持久性是每一位市场人士所关心的话题,笔者试图从未来二板市场运行的角度来诠释上市公司重组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大规模的上市公司重组本质上将使企业全面升级坦率地说,目前上市公司重组的现状是喜忧参半。其中既有类似古汉集团变成清华生化的“美满婚姻”,也有庄家们“动人故事”背后的失败案例。如何辨证地看待这种现象十分重要,笔者以为,本次以中低价股(包括ST、PT板块)为主流,部分绩优股、高价股参与的大规模的上市公司重组将有助于企业改善产业结构、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市场认知水平和运作能力以及*终实质性地提升经营业绩,回报投资者。本次重组的主流是对头的,是符合资本市场发展方向的,这是笔者一向的观点。原因是本次重组与1998年的重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一是政策和制度的松动使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远大于二年多前,同时也使重组的市场成本大幅下降;二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近两年来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场外“充斥”着优质的资产或项目,这使得实质性的重组变得可能;三是新一代投资银行人员的崛起,带来了长期战略策划和投资新理念。沃伦.巴菲特的长期持有、共同发展的投资理念成为本次重组的主流思想。以“讲故事”为主,二级市场炒作为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的重组理念被市场视为“目光短浅”或“初级阶段”。由此我们相信,本次的重组是一场涉及广泛,深入持久并促进上市公司全面升级的长期运动。大规模的上市公司重组将分流试图进入二板的资金不容质疑,市场上有关二板市场的话题集中表现在二板对主板市场资金的分流上,人们担心主板因二板而“失血过度”,而二板也因“补血过度”而变得失去理智。笔者以为,近期中国证监会出台的《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购买或出售资产行为的通积压》是一项极为高明的政策兴措。……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