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玉藏珍

作者(英)刘明倩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特色:

法国驻北京大使馆秘书帕利欧洛(Mau rice Pal60logue,1859—1944年),于1887年用“iade”这字来描述一种中国人称为“玉”的美丽石头。当时有足够的历史文献,让他追溯中国玉器的起源自西周时代。但他并不知道中国玉器的历史,在将近7000年前就开始了。实际上整个世界包括中国都没有意识到这事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解读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当时中国大规模修建铁路,导致许多墓葬被发掘。1911年清帝国垮台后,对古代遗址的科学性发掘开始进行,其目的是去了解过去的文明而不是去占有那些陪葬物品。一个世纪以来,现代考古学大大扩展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知识,使我们能够更精确地重写中国玉器的历史。 我们可以将公元220年作为玉器史的分界线。这时汉朝刚刚结束,中国进入三国时代。公元220年之前,人们死后通常会陪葬数量可观的玉器。死者的社会地位越高,随葬的玉器数量越多。220年后,这种传统消失了。除了特殊情况外人们不再用玉器陪葬,而更多地是使用陶瓷作为陪葬品。玉器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它和另一种珍贵制品——青铜器共同成了日用器皿。 这并不意味着公元220年之前,玉器除了作为陪葬品外便没有其他用途。恰恰相反,中国古代帝王在祭祀他们的祖先和神灵的时候,所用的礼器通常是用玉制成的。这种制度早在文字发明之前的数千年就开始执行了,直到周代始见于文字记载。从周代开始,玉器也使用在其他场合,如君臣朝会、婚聘、起军旅等。当天子和诸侯死后,他们生前用过的玉礼器便成了陪葬品。 在个人层面上,士大夫穿戴在衣服外面的垂饰,就是用玉片和玉珠串成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年)比德于玉,将玉的温润比作仁,缜密比作知,光泽明艳比作信,这些都是君子应该具备的修养。玉佩饰相互碰撞发出的叮当声被认为是悦耳动听的。玉制佩饰的数量远远超过玉制礼器的数量。同样的,这些珍贵饰物的拥有者在死后也用它们来陪葬。 公元前5世纪道家思想出现,这给玉器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在道教出-现之前,中国人的宗教观念可以说是“相应式”。生者定期敬献饮食等祭品给他们的祖先、天地、四方和山河,以期从死去的人和其他他们看不到的力量那里得到保佑。道教从开始就是一种b自然界关系密切的哲学思想。由于玉是天然产物——即矿石,道教中人深信玉对人体有保护和延寿的效果。他们传扬“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和“人临死服五斤,三年色不变”的说法。。包括帝王和诸侯在内的热诚道教信徒,在自己去世之前十数年就安排好了入葬时穿的玉衣,希望自己的身体被玉包裹后不会腐败。道教众多的神祗之中,那至高无上的一位就被称为“玉皇大帝”。 大概在汉末,人们停止了用玉来陪葬的习俗。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有双重原因的。其一是人们对“死亡”的观念和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二很可能是由于玉材的消耗。从远古时代到汉代中国一直使用软玉,但是由于旧文献中提到的“玉”不一定指软玉,也可能广泛地指其他彩石,所以古时软玉的产地在何处一直不清楚。我们今天知道的是在唐朝期间,于阗国(今天的新疆省)是软玉的主要产地之一,但唐朝之前的情况就不十分明确了。鉴于中国用玉的地域范围很广,玉制成品又非常丰富,理论上说玉材不应是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的。因此我们很有理由假设玉材大部分来自本地,但经过数千年的消耗而出现枯竭现象。这种材质的缺乏给埋葬风俗带来了剧烈的变化。除了特殊的情况外,人们宁愿把玉器留给子孙而不带到墓里。 在唐代,玉主要用来制作带板、妇女头饰和食器。带板是等级的象征,只有三品或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玉带。玉杯玉碗则是财富的象征,只有富裕的家庭才负担得起。玉杯也是道教仪式中的重要器具,这种用途的玉杯上通常刻有道教的纹饰。到了宋代,玉器代表了“三代”的辉煌历史。宋代学者深信夏、商、周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道德*高,工匠的技艺*好。宋人遗憾于夏商周三代的灭亡,他们把这归咎于中国**个皇帝秦始皇(公元前246 公元前210年在位)的暴政。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导致道德沦亡,人的操守品行亦每况愈下。宋儒及国家官员力图再现三代的璀璨面貌。由于孔子给予了玉极高的评价,加上《周礼》一书又屡屡提到玉札器,所以古玉器成了宋儒积极搜集的对象。当时从于阗国进口的玉材原本已经非常昂贵,部分还被玉匠制成仿古的璧、环等物。 到了16世纪,玉材的供应呈上升的趋势。工人从山中开采玉料,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在河床上采集玉材。经过了千多年的积淀,玉的喻意与内涵已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收藏玉器成了一种时尚的风气,而不再是一种学术性的爱好。粗通文墨却又富有的商人,无论他们的宗教信仰如何,都在玉器上花费大量的金钱,他们希望自己被看作有实力和品味优雅的鉴赏家。1760年于阗国归入清帝国版图(“新疆”这名称便是在那时出现的,意思是新辟的疆土),优质的于阗玉供应无缺,故而某些清代玉雕可说是整个中国玉器史上*突出完美的。也是在清代后期,中国玉器吸引了西方人的注意。他们不熟悉中国历史,对中国玉器所代表的种种含义也不感兴趣,完全从客观的角度欣赏玉器本身的美丽。进入20世纪,从古代遗址和墓葬中被挖掘出来的玉器多得令人目眩。古时玉器制作规模之大,超乎人们的想像。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和艺术遗产感到极度自豪与骄傲,这使他们喜欢古玉胜过新玉。同样的,玉匠被先辈娴熟的技巧和精美的设计所折服,很少有人想制作完全不同于古代样式的品种。这使得20世纪的玉雕,没有创造出任何独树一帜的风格。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