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 刘立春 |
| 丛书名 |
| 出版社 |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ISBN |
| 9787512135581 |
| 简要 |
| 简介 |
| 内容简介 本书以观众为核心,讲述了如何对观众的意识与潜意识进行制码、编码操作,建立有效的观影动力与观影反应,从而对观众的观影过程实施高度具体而精密的操控,像做钟表一样做电影。本书除了给出一套剧本创作的方案外,还给了所有电影从业者一套剧本诊断修改、电影审核立项的标准与依据,同时也为电影大数据分析提供了信息采集点,为编剧人工智能化提供了可靠的底层逻辑。本书是电影编剧创作的指导书,更是所有电影从业人员进行创作、生产、制作、发行的通识读本,是给所有电影人的创作密码书。 |
| 目录 |
| 第一部分 戏剧性前提 / 001 从哪里开始 002 第1章 中心行动 005 1.1 主人公 006 1.2 行动概念 007 1.3 简单原则 009 第2章 观影动力Ⅰ:吸引与投入 011 2.1 了解观众 011 创作者的意图与观众的接收 012 了解你的观众 013 2.2 吸引观众 015 目标 016 加大筹码 016 冲突与对抗 018 2.3 内心驱动 023 私我投入 024 在潜意识层面编码 027 无间境遇 031 内心感受 033 内在渴求 059 希望:心灵的抚慰 062 虚拟体验 066 2.4 预期 067 忧惧与希望 067 痛快 068 创作的本质:痛苦与无聊 069 第3章 情节驱动 071 3.1 时长 071 3.2 人物的驱动力 072 实操1 进入创作 075 Ⅰ. 写好中心行动 075 中心行动的来源 075 寻找主人公,让他做点什么 076 Ⅱ. 加诸观影动力与情节驱动力 079 提出概念 079 依据概念做具体条件 080 多选项创作 081 继续加诸或替换条件 083 戏剧性前提的表述 086 Ⅲ. 选定 087 结语:纵贯线 089 戏剧性前提带来的可操控性 089 任何事情都没有唯一! 091 第二部分 结尾动作 / 093 怎么刚开始就结尾了呢 094 第4章 最后的动作 095 4.1 最终的解决 096 结果 097 4.2 问题与解决 097 第5章 观影动力Ⅱ:意外与冲击 099 5.1 吸引观众:意料之外 099 逆转 099 5.2 视觉性与动作强度 103 视觉的表达 103 动作强度 104 第6章 观影动力Ⅲ:打动与行动 109 6.1 终极情感 109 触动 110 感动 115 私我投入与潜意识 116 得到补偿与满足 117 委屈的释放 121 完全为了我 130 稀缺 133 突如其来,落差大 144 变压器 145 层层递进 159 6.2 终极意义 161 终极意义的生成 162 6.3 行动 166 第7章 进展线路 169 7.1 情节线路 169 情节驱动 170 人物进展 170 故事的进展模式 170 7.2 情感线路 171 终极控制 171 主题先行?动作先行? 172 实操2 确立终局 175 Ⅰ. 概念归结 175 Ⅱ. 具体动作 176 结语:锚定 179 概念归结 179 从概念转向具体动作(条件) 183 戏剧性前提与结尾动作的作用 184 第三部分 支撑条件 / 187 让观众信服的重要性 188 第8章 认识域 189 8.1 因果逻辑 190 现实与电影 191 事件与人物 195 8.2 深层动因 197 事物背后的结构 199 人物的深层动因 200 创作者的洞见力 206 8.3 私我欲念 207 无关道德 208 满足观众 208 8.4 审查机制 209 有效地绕开 210 8.5 类似性:陌生里的熟识因素 214 8.6 必然条件的支撑 216 相对于…… 216 后创作 217 基本保障 219 理性地创作 220 实操3 给予支撑 221 Ⅰ. 问题 221 你就是解决问题的人 222 提出问题 223 Ⅱ. 问题的解决 226 认识域之于创作 226 拓宽认识域:突破我执 244 支撑条件导图 251 锚定 253 指向概念 254 具体条件 256 人设 265 故事背景设定 270 子条件、子子条件 271 聚焦,聚焦,再聚焦 271 结语:生之孕 273 让观众信服 273 故事滋长的温床 274 想象与创造的依托 274 让作品获得生命,获得灵魂 275 支撑条件,让一个人完全学会创作 275 创作者的认识域 276 团队创作:深度会谈 277 第四部分 转化点 / 281 时间序列 282 第9章 情节转化 283 9.1 平衡与新机会 285 9.2 错误的解决方式 286 局部思考 287 投机取巧 289 急于求成 290 回避痛苦 290 归罪于外 291 盲目执迷 291 强加于人 292 9.3 补偿性回馈 293 渐糟之前先渐好 294 不归点 294 一无所有 295 9.4 恩宠时刻 295 前期行为与后期行为 296 认识他人 297 认识自己 299 9.5 抉择 300 自我启发 300 选择自己 301 9.6 最终的解决 301 实操4 时序构建 305 转化点导图 305 线上与线下 306 关键词标注 307 系统运作 308 Ⅰ. 线上操作:行动概念 310 锚定 310 形成行动概念 313 Ⅱ. 线下操作:具体动作 314 确定第一点 314 确定第二点 317 确定第三点、第四点 318 Ⅲ. 行动网格 321 Ⅳ. 回到从前 322 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 322 结语:钢之炼金术 325 转化点是检验情节结构的试金石 325 为复杂的制码、编码操作做准备 326 关于剧本大纲 327 第五部分 叙述 / 329 故事怎么讲 330 第10章 操控观众 331 观影反应 331 悄无声息的操控 335 10.1 操控观众的基础:观影动力 337 吸引 337 投入 349 打动 349 行动 350 有观影动力的观影反应 350 10.2 略图 351 有效的略图 353 “在的部分”与“不在的部分” 354 略图的联结 358 10.3 前后文 361 前文决定后文 361 后文决定前文 367 动态进展 372 10.4 对应 373 共时性制码 374 历时性编码 379 关联模式 379 10.5 体验位置 391 旁观者 391 主体参与 392 叙述者 395 观众与人物认识域的关联调度 398 10.6 形象系统 403 意味 403 基调氛围 404 视觉象征 404 实操5 叙述规划 409 叙述导图 409 非线性创作:跳来跳去——钟摆式操作 411 通过“不在的部分”来做“在的部分” 412 从锚定到支撑条件再到呈示 413 Ⅰ. 线上操作:锚定与支撑 414 从核心起步 415 再锚定 419 同步制码 421 呈示任务 427 Ⅱ. 线下操作:呈示 427 分配呈示内容 428 实现“不在的×” 432 间接的方式 434 使呈示具有观影动力 435 一定要让观众知道 437 隐形 439 呈示任务清单 444 聚合 448 Ⅲ. 多向度扩散:给创作建立张力 453 开始 454 欲取先予 463 建立关联,展开想象 480 引向更多的发现 485 不断地整合、修正 495 自由地创作 513 结语:重获自由 515 怎样都行 515 从哪里开始? 516 不断地发现 517 第六部分 场景 / 519 具体实施:全方位操练 520 第11章 异位同构 521 11.1 场景行动 521 场景的发动者 522 场景的反应者 522 11.2 场景的组构单元:节拍 523 动作与反应 523 三级构造 527 11.3 观影反应与观影动力 528 观影反应 528 观影动力 531 11.4 体验位置 539 人物作为体验通道 539 潜意识释放点 540 11.5 人物支撑 543 让人物以自己的方式行事 544 人物情感的真实 548 赋予人物以色彩 552 核心控制点:从未长大 555 “我”与“你” 556 不要让人物带着走! 556 11.6 动作的含义 557 11.7 潜文本 559 对话潜文本 560 行为潜文本 562 从里往外的编码操作 564 11.8 示现 565 通过前后文对应示现 565 通过背景信息示现 567 用行为揭示真相 567 实操6 场景编作 569 Ⅰ. 场景规划 569 桥入:确立场景 570 节拍概念:线上潜文本 572 具体动作:线下文本 575 同步制码 576 Ⅱ. 草稿 578 概念转化 578 台词 583 有效地进行呈示 584 场景节奏的控制 589 读剧本 591 桥出 591 Ⅲ. 创作历程 592 写作之初 592 二分之一 595 三分之二 596 终场画面 604 重回前面的场景 605 创作上的经验 606 第12章 修改 609 12.1 剧本的读者 609 12.2 专业剧本的外观 610 12.3 放映节奏 619 简洁精确的描述 620 要简短,但也要形象化 622 不动声色地控制机位与剪辑 624 台词的练达、简单 627 声音的表现力 631 实操7 进行修改 633 删除 634 略图与前后文 634 考虑制片成本 635 读者的阅读节奏 635 删删删删删…… 635 删除动作提示 635 台词调校 637 检测 637 找到人物自己的声音 638 日常说话与银幕台词不同 649 观影动力 656 潜台词 660 融入视觉形象 664 关于脏话 666 台词功力 666 对情节的调整与修正 668 第13章 初稿 669 片名 669 人物的名字 672 推广文件 674 第14章 第N稿 677 第15章 终稿 679 请你,忘了它吧! 679 后记 / 681 附录A / 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