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记/东藏记·野葫芦引(共二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作者宗璞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5-01

特色:
茅盾文学奖点评: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小说写出了高级知识分子的尊严,确实显现了真正的高雅而不是伪贵族的吹嘘做作。“野葫芦引”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写出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小说结构严谨合度,语言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物丰满真切,非常耐看,是这些年不多见的好作品。《南渡记》以“七七事变”后北京各大学开始南迁为情节主线。   这两年的日子是在挣扎中度过的。 一个只能向病余讨生活的人,又从无倚马之才、如椽之笔,立志写这部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实乃自不量力。只该在挣扎中度日。 挣扎主要是在“野葫芦”与现实世界之间。写东西需要全神贯注,*好沉浸在野葫芦中,忘记现实世界。这是大实话,却不容易做到。我可以尽量压缩生活内容,却不能不尽上奉高堂、下抚后代之责,也不能不吃饭。又因文思迟顿,长时期处于创作状态,实吃不消,有时一歇许久。这样,总是从“野葫芦”中给拉出来,常感被分割之痛苦,惶惑不安。总觉得对不起那一段历史。对不起书中人物;又因书中人物忽略了现实人物,疏亲慢友,心不在焉,许多事处理不当,不免歉疚。两年间,很少有怡悦自得的时候。

小说总体不离战争的大时代背景,事关人类命运前途,作者笔下不时流出带有些哲理的感慨。如在众人议论日本侵略军的被俘士兵时,孟弗之说:“他们也是人,但是在法西斯政策驱使下已经成为工具,被‘异化’了。我们进行这场保卫国家民族的战争,不仅要消灭反人类的法西斯,也要将‘人’还原为人。”“将‘人’还原为人”,乃是涉及为民立命的大问题,古今有多少哲人为之耗费心思呵!书中还用了很多笔墨写那时的青少年,今天都已是七十以上的老人了。他们个个文明聪颖,活泼天真,有教养,有理想。他们的对话、神态,在谈笑嬉戏之间,在敌人的野蛮轰炸面前,往往流露出父辈熏染的影响。我很喜欢这些片段的描绘。例如一群小青年在生物学教师带领下到山野采集植物标本那一节,即是既见情又见景的好文章。 《野葫芦引》是写知识分子的,也主要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尤其是写他们在民族存亡的大关节上的操守,写他们怎样坚韧不拨地、忠诚地守护着教育这块事关子孙后代的神圣“阵地”。总之,是一部为知识分子立传的作品。 宗璞的文风很有她本人的特色,风格即人,一看便知是宗璞的,不是任何其它人的。全书都是短句式,读起来可以“上口”而没有滞碍之感,这是得力于她中国古典文学的素养。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