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作者傅淞岩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1-01

特色:
映像馆。电影被视为“一种(人类)幻想的现象”。“映像”较之于“影像”更着重于人的心理及生理感受,它与生命共同搭筑一个完满形态。在此处,“映像”替代在电影诞生之初的放映机投射影像的感知与印象。“映像”,同时也具有某种前设的“意识形态”。《映像馆》是系统梳理当代电影大师作品与创作的一套系列丛书。准确地说,是向“作者”导演表示敬意的文字与图片的记录。这并非涉猎浩繁的电影历史,这个范围或许对于人们通常知晓的“电影导演”是较陌生的。所以,《映像馆》的受众群从开始就注定不会太宽泛。《映像馆》的产生缘于少数人对电影的挚爱和持续的热情。这里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有效的、良性的语言环境,形成对电影“娱乐功能”之外的“美学价值”的关注与审视,以及置于常规的“看”电影的接受反应之上;再者,面对影像资讯急速膨胀、缺乏分科门类更详尽的研究电影资料的当下,《映像馆》如能去繁入简,充当“认识”电影过程中的“工具书”,这当是《映像馆》的某种价值所在了。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一九六一年毕业。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第二部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于一九六九年的嘎纳影展赢得大将,接下来的作品,《索拉里斯》(1972)、《镜子》(1974)、《潜行者》(1979)均受到西方国家热烈推崇。他的作品以擅长运用惊人的象征意象驰名于世。一九八三年在意大利拍摄《乡愁》时,塔可夫斯基决定终生不再重返苏联。其*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夏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许多影评人曾试着诠释其浓烈的个人化视野,却始终难以企及。终于,在这本《雕刻时光》里,他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回忆,首度披露其重要作品的创作灵感、发展脉络、工作方法以及浓烈的自传内涵,并深入探究影像创作的种种问题。这些文章系长期陆续写成,惟《牺牲》一章口述于其生命*后几周。在这本艺术证言里,我们看到这位大师在“一团时间”里雕塑生命,仿佛时间奔驰穿越镜头,烙印于画面之中。 本书里头还收入了几首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父亲——的诗,这些非常迷人的诗句,经常出现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诗意的电影画面中。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