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文汇原创丛书 。一段段消逝的时光,一个个寻回的旧梦,一桩桩难忘的往事,化成——一篇篇翔实的笔记,宛如一曲十里洋场上的Vienna Waltz。
我已年届七旬,在过去的岁月里曾参加过不少次婚礼,五六岁时曾不止一次被选去当“拉纱童子”,也就是和另一年龄相仿的男孩并肩拉着新娘礼服上那条很长的披纱尾端,随着《婚礼进行曲》缓慢地穿过礼堂。 两个“拉纱童子”和拎着花篮在前为新娘引路的小女孩,被合称为“小傧相”。“小傧相”一般都是从新娘家亲友的小孩中挑选出来,那身小礼服也由新娘家提供。无论男女小孩,挑选的标准一般都是两个,一是生得漂亮俊秀,二是斯文听话。可我当时与这两个标准都相去甚远。我从小便是黑不溜秋的,还有点脸生横肉,斯文听话更谈不上,我进中西女中**附小幼稚园的**天就打哭了两个男生,以后一直是老师认为“*坐不住”的学生。但尽管这样,还是常有机会被选去给新娘拉纱。当时我还是有一些自知之明的,有时候瞧着婚礼上另外那几个粉妆玉琢般的小傧相,暗自有些纳闷:自己怎么会和这些“洋囡囡”般的孩子成为同伙的?直到长大之后,才明白当“小傧相”原来也可以算作一种优待或礼遇,是对被选孩子的家庭乃至家族所表示的一种姿态。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上海的一些西式婚礼上,往往也有一些像我这样形象上不合格的“小傧相”出场露脸,其中因由是只能意会而不宜点破的。 由于当时年纪太小,我已记不起选我为新娘拉纱是哪些亲友家了,当然更记不起那些婚礼是在哪些场所举行的。童年时参加过的婚礼中,尚能记得较为清晰的只有我堂姐孙倩华的那场婚礼。 上海的华资旅馆共分成四个等级,即特、甲、乙、丙四等。 特等旅馆只有两家,都在静安寺路上,一家是国际饭店,高二十四层,总高八十二米,1932年建成。由金城、盐业、中南、大陆这四家大型私营银行联合组建的“四行储蓄会”投资建造。从该大楼建成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十多年中,高度一直居于上海大楼建筑的首位,因此也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国际饭店是整个上海拥有*多餐厅的一家旅馆。二楼的丰泽楼以京菜驰名沪上,并且面积宽敞,可摆下五十桌以上酒筵。三楼的孔雀厅布置雅致,供应简易西菜和咖啡等饮品。十四楼的摩天厅是大型西餐厅,由于半个楼面的玻璃屋顶可以移动开启,因此在夏季的晚上可以举办纳凉晚餐。十五楼的庐山厅则专门供应粤菜。十八和十九两层间相通的云楼是当时全市位置*高的餐厅,供应正宗法式西菜,家具、陈设和餐具都十分讲究,刀叉和羹匙都是银铸的,器皿都是英国瓷器。菜肴制作也很精致。两层楼上所有餐桌都摆放在面南的长窗边,进餐的顾客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