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志》是继《汉志》之后最重要的一部史志目录,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典籍在唐初的实有情况,而且反映了梁以前许多书籍的流传残阙,它所继承和发展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法为后世遵用达一千余年,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对《隋志》的研究在盛唐就开始了,但总体说来清以前的《隋志》研究受重视程度不够,成果不多。清代,《隋志》研究走向繁盛,其成果不仅散见于各类著作之中,还出现专门著述,这些成果可分为校勘、考异与纠谬、考释、补遗、论说五个方面。清代学者的《隋志》研究,提高了《隋志》的可信度,丰富了它的内涵,扩充了它的容量,从而提高了它的参考利用价值。他们的研究方式和手段既有考据学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为目录学研究作出了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隋志》学术史上最重要的一环,尤其在纠谬、考释和补遗上所取得的成就,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大部分研究成果至今仍为学界所依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