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书中梳理了其时学术生态的基本情况,如学科建制、大学行政、中西学之辨、文言白话之争、派系纷争等等;展现了诸位学人的研究脉络、成果、价值和水准,以及其方法论对于今之学人的学习借鉴意义。重点分析了作为其时学术标高的陈寅恪、傅斯年的学问及方法。书中主要篇目有:《“中国哲学”探源》《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留欧前后傅斯年学术观念的变化及其牵连》《陈寅恪的西学》《民国学人的宋代研究及其纠结》《“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求其是与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的方法启示》等。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及其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获得恰如其分的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并学习借鉴陈寅恪、傅斯年等人的治学方法;同时,书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下学术生态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当下重指标、重名利的学术乱象,并以 “当代学术标高”为志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