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作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IP号:2017175813

书号:978-7-5201-1130-0

出版地:北京

出版时间:2017.8

定价:¥98


简介

本书以“生产性保护: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并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其他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分民族、分地区进行了仔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本书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主要回顾了2011-2016年我国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现状、经验总结、未来趋势、对策建议等。第二部分为民族篇。主要对2006-2016年我国少数民族苗族、仡佬族、侗族、布依族、壮族等5个少数民族的非遗名录及传承人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5个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和保护涉及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研究情况,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第三部分为区域篇。主要对2006-2016年西藏、黔东南州、黔南州等3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第四部分为理论篇。主要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路径。第一篇是以酉阳等地“摆手舞”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视域下摆手舞的社会价值与发展路径,第二篇是研究了恩施土家族吃“社饭”习俗的传承与保护,第三篇是以西双版纳布朗族村落为例,研究了少小民族非遗传承现状与对策,第四篇是对边疆壮医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五部分为案例篇。其中,前三篇是从生产性保护的背景下,对苗绣技艺、德宏州芒核村傣锦技艺、雷山控拜村“银饰锻制”技艺等的发展保护进行了研究;第四篇是从产业化的角度,分析了多彩贵州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的产业化发展之路;第五篇是从数字化保护的角度,分析了傩堂戏图像资料数字化建设。第六部分为校园传承篇。第一篇以上海满族颁金节为例,研究了少数民族节日的公共化;第二篇是以贵州苗族刺绣为例,分析了新时期非遗传承与高校教育互动的关系;第三篇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第四篇研究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方协调机制建设,第五篇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出发,研究了多彩贵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 第七部分为附录。主要统计了2016年我国政府层面和学术界发生的与少数民族非遗相关的主要事件。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