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形成机制与金融创新

作者李万寿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9-01

特色:
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形成机制实质上就是社会剩余的动员和配置机制,它包含三个要素:储蓄供给、投资需求、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三者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资本形成的规模和结构,其中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机制居于中心环节。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可通过财政机制或金融机制,后者又可分为管制性金融主导机制和市场化金融主导机制。本书创新之处在于: 1、明确界定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三种类型。 2、资本市场制度创新是实现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再聚合融资功能的关键环节。 3、发行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方向是全面实行注册制。 4、国有股、法人股流通问题是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瓶颈。 5、交易方式网络化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6、市场结构层次化是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支撑。 7、资本市场国际化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 8、风险防范控制机制与完善监管制度是资本市场规范化发展的保证。

资本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风险控制角度考察,须以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为背景,依托于金融制度的整体变迁,即金融制度视实体经济状况而采取的调控深化和适度深化战略。资本形成机制市场化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国内储蓄、国外储蓄、投资、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等,涉及利率市场化、外资引进与调控、投资体制改革、金融市场发展诸领域,其中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是形成社会剩余充分动员和高效配置机制的核心环节。 考察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通常可从市场结构角度展开,或从市场主体及其计为角度展开。前者主要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衍生品市场、风险资本市场等逐次展开研究,后者主要按发行制度、交易制度、监管制度等层次来研究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笔者按照“总体把握,重点突破”的思路,结合上述两种考察方法,提出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的总体方向,即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主要提出发行制度注册制、交易方式网络化、国有股流通、完善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方案,法制化主要提出监管内容、自我监管、外部监管等由行政性手段为主向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方案,国际化主要提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时机及顺序等相关方案。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