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有一片美丽的水土,像童话一样梦幻,像梦幻一样纯洁,那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和纯净的空气,那里没有仇恨、战争、猜忌和嗜血的欲望,那里是美、明朗、宁静、安然、知足与和谐,那里是人神共往的香格里拉。 读者手中这本书是作者的感受和思索的忠实记录,它也许能感染21世纪的读者。书里既有作者对陡峻高山雪岭与深险峡谷相间起伏地势的思考,又有作者对三家村口少人过,独木桥边有路通的触绪纷然。书中并插有大量真实的照片。
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一英文词汇源于中甸藏语方言,是*早见于英国作家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它的涵义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仇恨,没有战争,是一片宽容、安宁、祥和的净土;那是一片神奇,拥有无与伦比原始美、自然美的乐园。那里的生活是透明而清澈的,它远离正在走向自我毁灭的西方现代机械文明世界。然而在今天的地球上却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的再生能力。全球范围内大气和江河湖海的污染加剧,大气层臭氧空洞扩大,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森林面积骤减,淡水短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的频率、强度大幅度上升,人类自身的多种疾病也与环境恶化有直接关系。面对危机,拯救地球也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香格里拉信奉着一种节制的、稳健的、温和的“中庸哲学”,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都遵守“适度”的美德,努力地为人类坚守着少有的一小块“净土”。在《梦回香格里拉》一书中,作者采用日记的形式,并在书中写到“是一篇长长的有关我的准备的头脑加上我一生的内外积累同这片土地相遭遇,相撞击产生的思想感情‘意识流’的报告文学”。读者将跟随作者到香格里拉去热烈感受,冷静思考,其神秘的光与影、山峰与峡谷、湖泊与草地、寺庙与教堂、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过去、现在、将来。 昆明是进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的**道大门,99%的新建筑,除了夏天凉爽宜人的气候,并没有给作者留下更多美好的印象。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个城市太“新”了。 丽江古城,不愧为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满足了国内外无数游客的恋旧心理,而且是如此满足,被啧啧赞叹。丽江古城没有令人感到望而生畏的高大厚重的城墙或古堡,也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更没有雄伟庄严的教堂和古刹,而只有属于平民百姓的纳西族民居建筑——古朴、幽静、清丽。纳西族千百年来信奉原始宗教东巴教,崇拜自然,认为人与山林、河泽、鸟兽鱼虫和空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兄弟要和睦相处,才能共存共荣…… 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它是一个村?抑或是一个乡或县?它所处的东经是多少?北纬是多少?作者的回答是,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不单纯是一个地理概念。在本质上,香格里拉是东方与西方文明哲学相互碰撞交汇的产物;是一个地球文明哲学概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关系准则。在人类发展的今天,这个准则至关重要。 有一片美丽的水土,像童话一样梦幻,像梦幻一样纯洁。那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和纯净的空气;那里没有仇恨、战争、猜忌和嗜血的欲望;那里是美、明朗、宁静、安然、知足与和谐;那里是人神共往的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