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娜斯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5-03-01 |
特色:
介绍美国的明信片/娜斯自1996年起,我开始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写一个专栏,叫做“纽约明信片”,这本书就是栏目中文章的结集。我觉得《生活周刊》属于中国今日发展的新型公共空间之一种,公民社会所必须的层面之一。无论是它本身的存在,抑或是它所关注的内容,其实都是公共空间组成的重要部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受大理论的影响,但我一向的看法是,老百姓不一定读精英刊物,但精英却未必就不需要读大众刊物——精英也需要吃喝玩乐,饮食男女。有一些层面的东西,是大家都需要关注的。另一方面,我觉得以比较松弛的语言去随意地写一些文化事也有意义。对我而言,文化也不过是生存的一种习惯。我小时有识字狂,也常看美术展览,看电影,看戏,跟出去吃饭,郊游,去公园看花,都是一样的习惯。就像我有个医生家庭出身的朋友,他从小被训练出的卫生习惯每每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谓积习难改,我在纽约,并没有特为观察文化的理由去写这些东西,而是反正也要玩,也要读书识字,看画看电影,朱伟一约,我想写写对自己对他人都没坏处——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在就好像记文化日记了,不是挺好么?如果我自己没有独到见解的时候,传递一下此地舆论的见解,也不无益处。当然,我还是很记得读者的存在,讲大众文化的多,但是在现今时代,文化的高与低,新与旧,很多界限都没那么分明,我也特别不理会那种界限,把一些不相于的东西弄在一起,用时髦的话说,玩点后现代?忽然之间,人人争先搞大众文化批评,我的想法,是先多看看现象,再上纲上线,多来点理解,少来点判断。如果说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原则,这就是原则。我不希望读者一定同意我的意见,我希望引发读者自己的意见。我上大学先理科而又文科,文科而又在美国念了两年艺术,所以乱七八糟兴趣过多,因为栏目要求不严,我也就随便乱谈。对电影谈得较多,主要是对我而言较熟悉,赶起稿子来容易,另外我也的确有兴趣要写些电影方面的东西,以纪念以电影为事业的母亲,纪念我因之所受的电影教育。这么说来,这些稿子杂七杂八,我也只好大致按泛文化杂文、电影评介、纽约风貌、当代美国几方面归类,主要是方便读者摸个头脑,却并非我原本曾有此构架。朱伟的本意,是叫我写纽约的好玩事,结果给我弄成了“身在纽约,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一笑)。放在一起就这么随便出了,很是粗糙。本想好好做一番修改工作,可是正值忙于它事,却也无可奈何了。我本来没有想要以向国人介绍美国为己任,这些也确是明信片而已。我经常与朋友们开玩笑说,此书之后,想写唐诗宋词、苏州扬州。我的意思是,我是多元化多得过火的那种人,美国、中国、东方、西方,都有我可亲可爱的事物,也都有我可厌可恶的事情。这本小书力求不妖魔化哪位,也不想梦幻化哪方,希望平平淡淡地议论议论这,闲话闲话那,仅为话语之一种,消遣之中,也有认真之处而已。这世界变化快,有些即时性的文章现在可能已有些时过境迁,但也不妨是历史的小注脚。比如我在1995年写盖茨的文章时,互联网在中国还在萌芽阶段,然而文中所预见的前景,今日已发展得如火如荼。竟有不少读者给我鼓励,让我很是吃惊。对此我首先在这里致谢,因为那也是让我能写到今天的原因之一。读者如有意见向我提出,可以发电子邮件给我的电子信箱:risina@yahoo.com。我欢迎听到读者朋友的声音。2000年11月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