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影响未来中国的12个月

作者章敬平/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7-01

特色:
随着章敬平的《拐点》的一纸风行,”拐点”这个新词汇已经成功取代了“转折点”这个旧名词,而且迅速被广泛运用到社会每个领域和行业中去。如果苛刻一点,“拐”的音韵不甚美好,不过没关系,这个词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已经足够了,没有人会去计较语音问题。 ——《南方都市报》 文人论政曾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但是,文人论政所依附的基本上是二手材料。因此,基于事实、甚至是亲身采访与亲历基础之上的《拐点》,便有可能具有史料和认知的双重价值。2003年3月到2004年3月,是一个很有想像力的时间段,应该说作者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和视角,因为在海外媒体眼中,这正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施政的**年。 ——《外滩画报》 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判断,甚至不知不觉地在《拐点》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思想的芦苇,显示了这样一种对新闻和历史记录方式的价值所在。看到作者年轻的身影,总能感受到和他年龄不相称的那份成熟的一碰就响的时政神经,你不知道下一步他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也不知道他的下一个“拐点”在哪里。 ——《中国青年报》 建议关心中国改革、中国走向、中国命运的人,都来读读这本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 胡福明 那些关心大局的人应当喜欢读它,即使那些仅仅关心自己是否快乐、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人,也可以从中获得补益。 ——《交锋》《变化》作者凌志军

综观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的中国情境,作者认为,政改和经改固然都有堪为人称首的表现,但并不像民间舆论善意曲解的那样宏大叙事。真正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的是前所未有的社会体制改革。所以,作者晚愿意从社改所凸显出的中国的第二次转型,去概述海外媒体所谓的“新政”。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将此间12个月,描摹成中国直线行25年后的一个拐点。他想念,拐点的出现,对未来中国,具有太多的指标意义。有趣的是,作者在论证其个人观点时,并示蹈袭政论作家习以为常的宏大叙事,人民伦理的大新闻,只是叙述的“纲要”,那些平和,欠但润物细无声的小事情和小人物,才是佐证拐点的力量所在。这当中,有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生招生的考题,有《手机》“主人公”严守一的谎言,还有“博客”中的木子美的真实。看上去,拐点的创意,多是旧作品的新级任,但他们与你先前看到的那些零散的文章,除了细节上的似曾相识,已然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作品。同一个人的作品大量出现在同一本书中,就像社会学方法论上偶然抽取的样本。他们存的意义,已不再是对过去发生的新闻的碎片式的零星记录,而是对一段富于变化的当代历史的解读。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