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友夏小品

作者主编:李世耀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08-01

特色:
出版说明在古代,“小品”一词并不具备明显的文体意义,它仅是六朝时称谓佛经略本的词语,所谓“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在佛经以外使用小品一词,集中出现于明代中叶以后。田艺衡有《煮泉小品》,朱国祯仿宋洪迈《容斋随笔》之体,撰成杂记见闻式的《涌幢小品》32卷。以小品名集,则有陈继儒《晚香堂小品》、潘之恒《鸾啸小品》、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等。以小品作选本之名,则有《皇明十六家小品》、《国表小品》、《闲情小品》等。是小品,自然要篇幅短小,但这只是其外部特征,小品还有其不容忽视的内在特质。晚明公安派性灵说的提出、竟陵派幽情单绪的倡导,都为小品内在品格的提高贡献出不可或缺的力量。散文小品之所以至晚明大放异彩,与时代风会密不可分,可视为一种文体的自觉,它仿佛是传统散文中的轻骑兵,到处驰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踪迹。明人刘士鏻《文致序》曾谈到小品的“无意”之境:“故从来文词家,代不乏人,惟无意于文者往往极其致。如昔淳于、优孟辈,彼其澜翻舌底,何尝有意为文,乃仰天笑而冠缨绝也,摇头歌而临槛疾呼也,能使暴者颐解,怒者粲发,文章之妙,莫过于是。”近代学者俞平伯也有类似的看法:“文章事业的圆成,本有一个通例,就是‘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这个通例,于小品文字的创作尤为显明。”(《重刊浮生六记序》》)小品属散文一脉,但又有超越文体的特征,举凡人事杂记、山水游记、祭文序跋、日记寓言、清言赠序、传记尺牍、笔记诗话等等,皆可在小品的旗帜下找到各自的位置。明人小品独抒性灵,顺应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谈艺论文,妙趣横生;点染山水,情韵盎然。明人小品寻觅着心灵的洞天福地。包罗万象,尺幅千里;言近旨远,别有寄托。明人小品记录着一代文人的足迹。“我要一套好藏书,几本明人小品,壁上一帧李香君画像让我供奉,案头一盒雪茄……”,三十年代的林语堂在《言志篇》中作如是说。明人小品在三十年代曾哺育了一代散文大家,在今天散文与小品方兴未艾的热潮中,仍将输送有益的养分给作家,给一切感兴趣的读者!我社立足于现代人的广泛需求,分别选取徐渭、汤显祖、陈继儒、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钟惺、王思任、谭元春、张岱的小品文,加以注释。并以各家字号为书名,以求得形式的整一,总名为《明人小品十家》,以飨读者。这套精选精注的小品丛书,将带你走入一个五彩缤纷、光采耀人的奇妙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

片断:寄太史罗公萸江启①元春遭逢虽晚②,侥幸难言,续钵之与传灯③,在大道所不吝④,而副墨而追洛诵⑤,惟斯文有奇传。诚不自意甲子之秋⑥,既依马帐⑦;丁卯一隽⑧,远淑龙门⑨。以众父之父⑩,为吾师之师,始以何蕃归阳城⑾,谓可传于韩愈⑿;今则干木学子夏⒀,转相念乎孔尼⒁,似此渊源,必由声气。恭惟某官,下笔妙天下,立朝如古人,主恩独眷⒂,而云在意俱迟;物望同归,而水流心不竞⒃。当否泰相乘之日⒄,谷洛交斗之时⒅,非先生持之以砥柱,化之以虚舟(19),则楚弓示见其必还(20),邹谷何时而得暖(21)?所谓功深社稷,慈映乡邦,为儒耻,言儒荣,未相先有相品者矣。元春由苦偷息,丘壑坐谈,时而过而功不成,恩欲酬而愁先积,空有鸿鹄之志(22),仅成枋榆之飞(23)。然才不如人,命非由己,愿赍铅椠(24),先计吏而北学(25);日咏榛苓(26),因美人而西归(27)。聊以求裁于及门(28),岂因妄附于开阁(29),钦哉立雪(30),怅矣临风。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