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诗歌经典全集

作者张弘 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2-01

特色: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戴望舒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负有盛名的“雨巷诗人”。他的诗歌和诗论极富个性,虽然总量不多,却“以少胜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一位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他的《雨巷》、《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篇,堪称中国新诗的杰作。 戴望舒的才情建立在很高的文化修养上,他的诗融化了西欧诗歌朦胧,新奇和中国古典诗词含蓄,敏锐的情感素质,铸就自己的独特的诗风。他既善于汲取西方现代派诗歌技巧,又深沉地保持本民族的传统诗心,既善于运用超现实的方法,又关切现实生活。从这一意义上说,戴望舒既是现代诗派*重要的代表诗人,也是现代诗派中*独异的诗人。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