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伯敬小品

作者主编:李世耀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08-01

特色:
出版说明在古代,“小品”一词并不具备明显的文体意义,它仅是六朝时称谓佛经略本的词语,所谓“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在佛经以外使用小品一词,集中出现于明代中叶以后。田艺衡有《煮泉小品》,朱国祯仿宋洪迈《容斋随笔》之体,撰成杂记见闻式的《涌幢小品》32卷。以小品名集,则有陈继儒《晚香堂小品》、潘之恒《鸾啸小品》、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等。以小品作选本之名,则有《皇明十六家小品》、《国表小品》、《闲情小品》等。是小品,自然要篇幅短小,但这只是其外部特征,小品还有其不容忽视的内在特质。晚明公安派性灵说的提出、竟陵派幽情单绪的倡导,都为小品内在品格的提高贡献出不可或缺的力量。散文小品之所以至晚明大放异彩,与时代风会密不可分,可视为一种文体的自觉,它仿佛是传统散文中的轻骑兵,到处驰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踪迹。明人刘士鏻《文致序》曾谈到小品的“无意”之境:“故从来文词家,代不乏人,惟无意于文者往往极其致。如昔淳于、优孟辈,彼其澜翻舌底,何尝有意为文,乃仰天笑而冠缨绝也,摇头歌而临槛疾呼也,能使暴者颐解,怒者粲发,文章之妙,莫过于是。”近代学者俞平伯也有类似的看法:“文章事业的圆成,本有一个通例,就是‘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这个通例,于小品文字的创作尤为显明。”(《重刊浮生六记序》)小品属散文一脉,但又有超越文体的特征,举凡人事杂记、山水游记、祭文序跋、日记寓言、清言赠序、传记尺牍、笔记诗话等等,皆可在小品的旗帜下找到各自的位置。明人小品独抒性灵,顺应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谈艺论文,妙趣横生;点染山水,情韵盎然。明人小品寻觅着心灵的洞天福地。包罗万象,尺幅千里;言近旨远,别有寄托。明人小品记录着一代文人的足迹。“我要一套好藏书,几本明人小品,壁上一帧李香君画像让我供奉,案头一盒雪茄……”,三十年代的林语堂在《言志篇》中作如是说。明人小品在三十年代曾哺育了一代散文大家,在今天散文与小品方兴未艾的热潮中,仍将输送有益的养分给作家,给一切感兴趣的读者!我社立足于现代人的广泛需求,分别选取徐渭、汤显祖、陈继儒、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钟惺、王思任、谭元春、张岱的小品文,加以注释。并以各家字号为书名,以求得形式的整一,总名为《明人小品十家》,以飨读者。这套精选精注的小品丛书,将带你走入一个五彩缤纷、光采耀人的奇妙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

片断:诗 归序选古人诗而命曰《诗归》,非谓古人之诗以吾所选为归,庶几见吾所选者以古人为归也。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上焉,如是而已矣。昭明选古诗①,人遂以其所选者为古诗。因而名古诗曰“选体”。唐人之古诗曰“唐选”。呜呼!非惟古诗亡,几并古诗之名而亡之矣。何者?人归之也,选者之权力能使人归,又能使古诗之名与实俱狗之,吾岂敢易言选哉?尝试论之:诗文年运,不能不代趋而下。而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然其变有穷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变无穷也。操其有穷者以求变,而欲以其异与气运争,吾以为能为异而终不能为高。其究途径穷而异者与之俱穷,不亦愈劳而愈远乎?此不求古人真诗之过也。今非无学古者,大要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使捷者矫之,必于古人外自为一人之诗以为异②。要其异又皆同乎古人之险且僻者,不则其俚者也。则何以服学古者之心?无以服其心,而又坚其说以告人曰:“千变万化,不出古人。”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熟者也。世真不知有古人矣!惺与同邑谭子元春忧之,内省诸心,不敢先有所谓“学古”“不学古”者,而第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③,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入室之欣于一至。不敢谓吾之说非即向者千变万化不出古人之说,而特不敢以肤者、狭者、熟者塞之也。书成,自古逸至隋,凡十五卷,曰《古诗归》。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八卷,晚唐四卷,凡三十六卷,曰《唐诗归》。取而覆之,见古人诗久传者,反若今人新作诗。见己所评古人语,如看他人语。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故何也?正吾与古人之精神远近前后于此中,而若使人不得不有所止者也。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