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书仪、于孔宝、孙清涌、陈仲垣|主编/国别:中国大陆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3-07-01 |
特色:
太公在礓溪钓鱼,粗纶直钩,不放食饵,结果三年一尾不获。一高士在旁指点,告诉他应用细纶轻摔,弯钩上放香饵。吕尚按这位高士的指点,果然钓上来一条大鱼,剖腹一看,里面有一条帛巾,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红字:“太公封齐”,并附有兵书《玉钤篇》一部。这一奇事在周国不翼而飞,广为流传,吕尚之名也因此在周国家喻户晓。一天,周西伯要去打猎,猎前占了一卦,卦云:“今日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获霸王之辅也。”结果在硒溪遇到了吕尚,两人促膝畅谈,甚为相得。西伯高兴地说,从周太公古公宜父起,就盼望得到一位圣人——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贤才,来辅佐周国完成灭商兴周的任务,你就是这样一位英才,“太公望子久矣!”从此,吕尚的“太公望”的名字在周国也叫响了。姬昌扶之同车,并拜为太师和太子姬发之辅,位居一人之下,百官之上。姜尚从此踏上政途。其实,这是周之大臣和吕尚早已编好的戏剧脚本,这里只不过是正式演出罢了。许多史书上都说姜太公70余岁遇文王。姜太公人周后,辅佐西伯姬昌,修德安国,强兵兴邦,很快使西周成了西方大国。周文王没有完成倾商大业,于公元前1050年带着终生的遗憾与世长辞了,其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子承父业,对吕尚尊崇有加,尊吕尚为”师尚父”,使吕尚得以继续发挥他的才能。武王即位之后,吕尚与周公姬旦/姬发之同母弟辅佐武王做了三件大事:观兵孟津、发动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公元前1048年,师尚父佐姬发观兵于孟津。文王死后,武王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为辅,召公、毕公之徒为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又营建了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积极准备推翻商朝统治。即位的第二年,会盟八百诸侯于孟津。P7管仲教桓公治国以人为本,这是称霸诸侯的*起码的条件。而以人为本,就要使人民安居乐业,并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在这里,还有一个“愚公之教”的故事。齐桓公很喜欢狩猎。一天,齐桓公外出打猎,遇上一只肥大的鹿。桓公策马紧迫不舍,不知不觉追到了一个山谷中,鹿却跑得无影无踪。这时,一位老者背着柴走过来,他衣衫褴褛,满脸深深的皱纹,如同刀刻一般。他慈善地走到桓公跟着,刚要说话,桓公上前迫切地问:“这是什么地方呢?”回答说:“这是愚公谷。”桓公好奇地问:“为什么叫愚公谷呢?”老者又回答说:“是因为我而得此名。因为我愚拙,又住在这个山谷,所以附近的人便把这里叫做愚公谷。”桓公满腹疑团,对老者说:“从您的仪态言谈来看,您不是个愚人。为什么把您说成是愚公呢?”老者悲叹说:“我养了一头母牛,母牛生了一头小牛犊。后来,我把小牛犊卖了,又买来一匹马驹。一个小青年看见了,以‘牛不能生马’为由,说那马是他的,他欺我年老力衰,竟然把我买来的马驹抢走了。同乡人听说后,认我吃了亏,还不去争执,都说我愚,故叫我愚公,叫这个山谷为愚公谷了。”桓公听完,觉得很可笑,对愚公说:“您的确是愚啊!您怎么能让那小青年把马驹牵走呢?”说完,上马顺着原路返回。第二天早朝,齐桓公把这个好笑的故事讲给管仲听。不料,管仲正襟再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假若帝尧在位,咎繇掌管刑狱诉讼,怎么会有人公开抢人家的马驹?那老人无端吃了亏,也不状告欺凌侵夺的坏人,可见我们的狱讼不公正,弊端不少。”管仲一席话,齐桓公幡然醒悟,想到自己只顾加强军备,忽视了朝政和社会秩序的治理,以及百姓的饥寒,又惭愧又悔恨。从此,齐桓公勤于内政治理,对管仲治国没有什么顾虑了。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