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债

作者叶辛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9-01

特色:
这是用新世纪版的海派风格重新包装的珍藏本。小说中所描述的返城知青及其子女从遥远的西双版纳到上海寻亲的故事,牵动着无数普通人的心;小说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情与理、情与法的关系的难分难解、无可奈何,在今天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的知青子女如今已逐步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重读《孽债》,无疑可以增进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长篇小说《孽债》是著名作家叶辛*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描写几个上海知遗留在云南的子女千里迢迢到上海来寻访亲生父母曲折经历的感人作品,*初发表于上海一家颇有影响的大型文学刊物上,后来又由上海电视台求索电视制作社特邀上海著名导演黄蜀芹担任总导演拍成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一炮打响,轰动全国。然而,这部长篇小说的单行本却未能在上海出版,此事一直为上海文学界与出版界引为憾事。《孽债》虽然是十多年前的作品,但至今仍在全国读者中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这部作品实反映了上海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憧憬。作品通过知青子女千里来沪寻亲的独特视角,将知识青年无奈的昨天与今天的新生活联系起来,所涉及的内容已不止于以往知青文学所反映的农村生活;通过对不同层面的返城知青以及他们家庭的深入描写,又进一步真实地反映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的社会生活、人情世风及其变化与发展,读者触摸到了上海在发展上海在前进的脉搏,感受到了处处涌动的勃勃生气。现在,各地出版社都在争相出版上海题材的读物,但像《孽债》这样鲜活、真实地映上海当下现实社会生活而又震撼读者心灵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因此出版《孽债》新世纪版珍藏本,仍然具有实意义。

春天,新的长篇小说《华都》出版。在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安排下,从春天到夏天,我参加在桂林举办的全国书市,上海举办的上海书展,同时还在徐州、南京、常州、嘉兴、杭州、宁波、绍兴、温州、贵阳、遵义、昆明等十余个城市进行了一系列讲座、读者见面会和签名售书活动。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人们在热切地购买《辛新世纪文萃》三卷本的同时,几乎在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活动场所,遇到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挤上前来询问:“有《孽债》吗?”“你带《孽债》来了吗?”“我想买一本《孽债》。”……在演讲现场提问时,不少读者仍然会提出不少涉及《孽债》这本书的问题。特别是在与大专院校的师生座谈时,一些师生表现得更为迫切。有的说,我们看过《孽债》的电视剧,一直想读到原著,却始终没买到。有的说,当年读过《孽债》,没保存,后来也看过电视剧;几年过去了,现在很想要一本,能保存下来。有的年轻人说,早就听说《孽债》的名气,就是没读过。想一本和你的《华都》结合在一起读……这些情形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总觉得,《孽债》的故事,已经属于过去。就是人们时常提及的电视剧,重播时看看,作品中的那些环境,马路弄堂,包住房,也已显得陈旧、过时,或者干脆已然消失。不过,读者们的这些反映和要求,和我一起参加活动的出版社编辑、主任、发行部门的同志,都听到了。有些要求,就是读者直接向他们提出来的。今年五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了我25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一万册书五月中旬进入市场,一多月里销售一空,七月份又印了一万册。这一信息仿佛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图书市场的需求。于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就和我商量,推出《孽债》的新世纪版珍藏本。我能说什么呢?作家的命运,是和他所创作的作品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本书的命运,就是作家命运的组成部分。自从电视连续剧播出至今,不断地有人问我:《孽债》有没有续集?不断地有人愿为《孽债的续集投资。一晃快十年了,由于种种原因,《孽债》的续集始终没有写出。衷心地希望今天的年轻朋友,在读完《孽债》以后,把你们和你们身边知青子女们的故事,把你们和你们身边伙伴的情感经历,步入生活之门的酸甜苦辣告诉我,哪怕是提供一些采访线索也行。你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与我联系:一是发电子邮件,地址是yexin@ewen.cc;二可以写信给本书的责陈莉莉女士,由她转给我。十几年来,长篇小说《孽债》的版本、版次,先后也有十几个了。可在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民营书店、各式各样的图书市场上走一走,看一看,确实也很难找到当年的《孽债》了。衷心地希望新世纪版珍藏本的《孽债》,仍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