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

作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9-01

特色: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两千年来曾经出版过四百多种大小类书。这些类书是我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它们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收集、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历代科学文化典籍中的重要资料。较早的类书有些已经散佚,但流传或部分流传至今的也为数不少,这些书受到中国和世界学者的珍视。各种类书体制不一,多少接近百科全书类型,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 十八世纪中叶,正当中国编修庞大的《四库全书》的时候,西欧法、德、英、意等国先后编辑出版了现代型的百科全书。以后美、俄、日等国也相继出版了这种书。现代型的百科全书扼要地概述人类过去的知识和历史,并且着重地反映当代科学文化的*新成就。二百多年来,各国编辑百科全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知识分类、编辑方式、图片配备、检索系统等方面日益完备和科学化。今天,百科全书已经在人类文化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和专科的百科全书几乎象辞典那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一向有编辑类书传统的中国知识界,也早已把编辑现代型的百科全书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本世纪初叶就曾有人试出过几种小型的实用百科全书,包括近似百科型的辞书《辞海》。但是,这些书都没有达到现代百科全书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当时的出版总署曾考虑出版中国百科全书,稍后拟定的科学文化发展十二年规划也曾把编辑出版百科全书列入规划,1958年又提出开展这项工作的计划,但都未能实现。 直到1978年,国务院才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此项工作。 因为这是中国**部百科全书,编辑工作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由于读书界的迫切要求,不能等待各门学科的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全之后再行编辑出版;也不能等待各学科的全部条目编写完成之后,按照条目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混合编成全书,只能按门类分别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分头编写,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即编成一个学科(一卷或数卷)就出版一个学科的分卷,使全书陆续问世。这不可避免地要带来许多缺点,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不得不采取这种做法。我们准备在出第二版时,再按现在各国编辑百科全书一般通行的做法,全书的条目不按学科分类, 而按字母顺序排列,使读者更加便于寻检查阅。《中国大百科全书》**版按学科分类分卷,每一学科的条目还是按字母顺序排列,同时附加汉字笔画索引和其他几种索引,以便查阅。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学科和领域。初步拟定,全书总卷数为80卷,每卷约120~150万字(包括插图、索引)。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出齐。全书**版的卷数和字数都将超过现在外国一般综合性百科全书,但与一些外国百科全书*初版本的篇幅不相上下。我们准备在第二版加以调整和压缩。

本书按学科(知识门类)分类分卷出版。一学科辑成一卷或数卷,或几个学科合为一卷。本书条目按标题的汉语接音字母顺序并辅以汉字笔画、起笔笔形顺序排列。同音时按汉字笔画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 各学科卷在条目分类目录之前一般都有一篇介绍本学科内容的概观性文章。 各学科卷均列有本学科全部条目的分类目录,以便读者了解本学科的全貌。分类目录还反映出条目的层次关系。 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的知识主题在有关学科卷中均设有条目,例如“计算流体力学”,在《数学》卷和《力学》卷均设有条目,但释文内容分别按各该学科的要求有所侧重。 条目标题多数是一个词,例如“曲面”、“群”;一部分是词组,例如“概率论中的收敛”。 条目标题上方加注汉语拼音,多数条目标题附有对应的外文。 本书条目的释文力求使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条目释文开始一般不重复条目标题。 一个条目的内容涉及其他条目并需由其他条目的释文补充的,采用“参见”的方式。所参见的条目标题在本条释文中出现的,用楷体字排印。 本书在条目释文中配有必要的插图。 彩色图汇编成插页,并在有关条目释文中注明。在重要条目的释文后附有参考书目,供读者选读。 本书各学科卷均附有全部条目的汉字笔画索引,外文索引和内容索引。 本书所用科学技术名词有关部门审定为准,未经审定的尚未统一的,从习惯,地名以中国地名委员会审定的为准,常见的别译名必要时加括号注出。 本书字体必须用繁体字的以外,一律用1986年10月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简体字总表》所列的简化字。 本书所用数字,除习惯用汉字表示的以外,一般用阿拉伯数字。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