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随想录

作者梁晓声
出版社
出版时间暂无

特色:

自剖与自白  在四十五年的我的内心里,仍有许多腌腌臜臜的东西及某些丑陋的“寄生虫”。我的人格的另一面,依然是偏狭的,嫉名妒利的,曈注虚荣的,乃至无可奈何地虚伪着的,还有在别人遭到挫败时的卑劣的幸灾乐祸和快感。  其实,依我想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若干机会,或曰若干时期,证明自己是一个心灵方面、人格方面的导师和教育家。区别在于,好的,不好的,甚是坏的,邪恶的。  我相信有人立刻就能领会我的意思,并赞同我的看法。会进一步指出,完全是这样——不过是在我们成为父亲或母亲之后。  这很对。但这非是我的主要的意思。  我的人生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也许这世界上根本没有谁能够对我们施以终生的影响。根本没有谁能够对我们负起长久的责任连对我们*具责任感的父母都不能够。正如我们做了父母,对自己的儿女也不能够一样,倘说确曾存在过能够对我们的心灵品质和人格品质的形成施以终生影响负起长久责任的某先生和某女士,那么他或她绝不会是别人。肯定是,乃是我们自己。    我们在我们是儿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  我们在我们是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怀疑甚至强烈推斥大人们对我们的教育了。处在那么一种年龄的我们自己,已经开始习惯于说:“不,我认为……”了。我们正是从开始**次这么说,这么想那一天起,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导师和教育家的角色。于是我们收下了我们“教育生涯”的**个学生——我们自己。于是我们“师道尊严”起来朝“绝对服从”这一方面培养我们的本能。于是我们更加防范别人,有时几乎是一切人,包括我们所敬爱的人们对我们的影响。如同一位导师不能容忍另一位导师对自己*心爱的弟子耳提面命一样……  我们在这样的心理过程中成为了青年。这时我们对自己的“高等教育”已经临近结业。我们已经太像我们按照我们自己确定的“教育大纲”和自己编写的“教材”所预期的那一个男人或女人了。当然,我指的是心灵方面和人格方面。  …………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