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内容简介《中国传统民居图说·徽州篇》分四辑:**辑《水乡宏村》记录了有800多年历史的、位于安徽省南部黟县山区的村落。该村背山面水、引水入宅;400余年前就具有完整的水系。第二辑《桃源西递》描给出也坐落在黟县的一处布局完整、历史悠久、乡土建筑文化非常丰富的村落,该村空间亲切宜人,宅院花窗、盆景、砖雕、绿化极为精致。第三辑《徽州时空》选辑了歙县等地村镇建筑的精品,如牌坊群、如水街水口、如渔梁坝等。第四辑《黄山云谷》则集中介绍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创作的、位于黄山风景区海拔830余米的园林民居式旅游宾馆;它以与景观环境的和谐以及与徽州地方传统民居风格的协调而著名。整篇图说有精练的文字介绍,共约300幅作者亲自拍摄和选择的彩照。后记:编后小记“平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李白句),借用古人的话来形容我对徽州的挚爱,或许比自己编几句要更准确一些。这也是我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图说》系列之首选择《徽州篇》的主要出发点。记得1980年岁首,大约是日历年初四,我从故乡芜湖乘长途车**次到徽州屯溪,由于人们都在家过年,车上只有三四个人。过宣城到绩溪,再歙县,一路颠颠晃晃,已似梦非梦了。徽州的**个朋友,是后来担任过屯溪市长的周广扬先生,在他家**次品尝了绝对正宗的毛峰茶,是周先生从床底下一只锡筒里取出来的;当时,口袋里装着粮票,骑着周先生借给我的一辆自行车,背着装有120黑白卷的公家相机,拿着一本速写册,挨村挨镇写写画画。后来到歙县,与当的还叫“古典园林建筑队”里的饶小万,冒着鹅毛大雪,从呈坎到潜口到棠樾、唐模、郑村,一路走了两天。*后一站是黟县,宏村的老乡汪兆良陪着我,顺着水圳走遍了家家户户。一位老乡正娶媳妇,拉着我们就坐在贺喜的乡亲中吃酒,碱火腿、炒冬笋、炖子鸡、烧香菇,还有臭鲑鱼、毛豆腐……这一餐至今难忘的乡土喜酒,就像徽州那山光水色、粉墙青瓦、砖雕盆景、街巷绣楼一样,那么浓情,那么纯真。这之后近廿年来,由于教学、科研、设计创作和外事接待,像宏村、西递、卢村、棠樾这些地方,记不清去过了多少次,只知道照相机就更新换代了四次。《徽州篇》脱稿了,紧接着《桂北篇》业已完成,这以后还有若干篇。此时似乎不宜有再多的话,让读者去评说,然而还有两层意思不能不说:其一:我为什么一直迟迟不愿出民居的书?忙,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是我感到自己对传统民居看得还不够。好多次有人问我,我也自问:“民居”是什么?是历史、是地理?是建筑、是技术?是景、是情?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但它是“美”,这毫无疑问。也禁不住追问:是形态美、空间美?是环境美、生活美?是构思美、细节美?也都是又都不是。我这里不是故弄玄虚,是真心话。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美在于发现。我,发现了什么?“看得不够”,其实是“发现”得不够,不敢动手而已。话又说回来,你什么时候看得够啊!这不,勉为其难了,抛砖引玉吧,让大家都来看,都来发现。其二:现在忙乎着编写这套《图说》还有一个出发点,就是有一点“针对性”。“民居”这几年“热”了起来,不仅出了不少书,还盖了不少“民俗度假村”,仁者贝仁,智者见智也。但我一不同意他“民居”说成是老房子的遗象,好像是一个讨人嫌的耄耋垂危者,没有生气;二不同意不少人把它打扮成穿金戴银的新娘子,招摇过市地去赚钱卖乖。我想让自己的亲眼目睹和自己拍摄的这些画面,来说明这“老房子”还很有值得今人汗颜的生命基因;同时也还那种被经济利润驱使“化妆”得不成样子的凡人真面目。是否如愿,也是一厢。感谢鼓励、支持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以及在拍摄、编写过程中给以各咱帮助的安徽省建设厅、黄山市的徽州朋友、老乡。特别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同仁,在出书难、出学术类书籍更难的今天,能给《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以一席之地。出版社的曹淑贞、冯世敏等同志也为之费了不少心力,从分编分集、构思构成,到一字一句斟酌,一幅一组推敲,使得我自己也不好意思偷懒马虎了。*后要感谢广大读者,如果这本《徽州篇》能给你们一点什么,就是作者*大的满足了。单德启1998年2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