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庄主编:左汉中/等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1998-07-01 |
特色:
片断:你必须知道的技术知识(素描部分)工具与使用铅笔:色调柔润,丰富。不同硬度的笔具有不同的色调。一般来说画固有色浅、质地坚硬、光滑的物体宜用偏硬的铅笔,反之使用偏软的铅笔。描绘一种固有色时选用彼此相隔一个硬度的三支笔即可。偏硬的用来画亮部,偏软的画暗部,中等的画中间色。铅笔光滑柔软,运行速度快,力度对色调的影响显著,便于修改,是画素描的*好工具。炭笔:色调深沉,硬度品种少,色调变化幅度较铅笔小。坚硬粗糙,运行阻力较大,不便修改。适用于色调对比强烈、层次概括的表现方法。在综合技法中与其他工具并用可产生特殊效果。木炭条:质地脆软、疏松,色调柔润,可快速大面积作画。适用于大色调的准备阶段,与其他工具并用可产生特殊效果。橡皮:普通白橡皮可用于一般性修改画面,不易一次擦拭干净,正因如此,可用于去除一部分色层。切削稍薄后可用于画虚某些部位的线条。塑料橡皮易彻底去除色层,擦拭边缘实,可用于浅色部分的塑造,产生尖锐明朗的效果。切削稍薄后可用于暗部轻括,以产生暗而虚的不透明效果。可塑橡皮的特点是可随意捏成任何形状,擦拭边缘虚,可用于粘除一部分色层。其他辅助工具:手、纸、布都可用来擦拭、涂抹画面,产生虚而朦胧的特殊效果。画深沉低调时可适当使用,但绝不能滥用。明亮高调画面宜少用或不用这些辅助工具和辅助手段。握笔技巧手、笔之间配合的基本原则是:画长线时手握笔宜高,以侧握笔较灵活,以肩关节带动手臂运笔。画中长线时以肘关节带动手腕运笔。画短线时握笔宜低,以正握笔较灵活,由腕关节带动手运笔。手、笔、纸的配合要做到手明确控制笔位,画同一感觉的线条时,笔位应保持不变。比如画正握笔侧锋线时,笔的触纸面必须保证平贴,笔位不稳则效果不稳定。同时,手的力度变化可带来丰富的色调变化。当你感到得心应手时就能体会到手感给你带来的乐趣。侧握笔与正握笔的特点:侧握笔是使用较普遍的方法,优点是活动范围大,笔触轻松,极适于画直线。弱点是画曲线时灵活性差,画短线时准确度差,在增强力度时笔尖易折断。正握笔的优势在当今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大的优点是可大幅度增加力度,直、曲线均可使用,灵活性强且极适宜描绘复杂细节。综合技法综合技法是指多工具多材料的混合技法,有如下特点:如先以炭笔画暗部色调,然后加用软铅笔,中间层次以炭、铅笔混合使用,亮部使用硬铅笔,该法可增加画面明暗色调变化的幅度,可有效解决纯铅笔色调偏灰的问题。如以木炭条画底层,炭笔画暗部结构,再以铅笔为主完成,可同时体现木炭条的疏松、流畅,炭笔的斑驳深沉及铅笔的轻快、柔润、细腻。该法可增加画面质感及肌理的丰富变化。综合技法中还可使用墨水、白粉甚至某些色彩材料。纸张也可使用各种粗糙或光滑的纸面。综合技法既是一种古老的技法,又是一种极具现代感的技法,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再认识,再发展。石膏写生的特点石膏像静止不动且固有色单一,造型已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作为素描训练基础的石膏像写生,由于以上特点,因此较容易为初学者掌握。石膏像写生一般从几何体人手,逐步过渡到面像、头像、胸像以至全身像。方法相应由易人难,从平面形准入手,逐步过渡到结构分析、高调表达、中调表达及全因素表达。能力培养目标也循着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深入塑造能力、空间整体把握能力诸方面展开,逐步积累至综合表现能力的全面提高。石膏写生中的用光光是呈现形体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形体的本质。用光的优劣将决定形体本质呈现的完整与否。过分分散的光源会破坏形体的完整性,过分强烈的光源会削弱形体的丰富性,都不利于有效地观察与表现。中等强度的侧顶光、前顶光,加上稍弱的环境反射光,将有助于形体本质的呈现。几何结构与解剖结构自从塞尚提出自然物都可以还原成球形、圆锥形和圆筒形这一理论,艺术家眼里的自然便具有了一种双重身分,一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形态——解剖形态;另一是艺术家经过理性归纳后的形态——几何形态。塞尚等后印象主义艺术家已经意识到:艺术家不能满足于复制自然,而应保有艺术家那一份独立观看世界的自由。相对于古典主义的“再现”原理,塞尚无疑提出了一个革命的口号。现代素描教学中的“几何结构”一说即源于此。那么,在石膏像写生中如何运用这两种认知方式呢?首先应该不满足于只看到天然形体,应该学会用几何体来归纳天然形。比如:将《大卫》的头发看成半球体,面颅部看成长方体,脖子看成圆柱体,胸部看成契形体。这样,我们首先获得了*大限度的对大形体结构的归纳与理解。在此基础上便是进一步在大形体中归纳出中等形体,如将《大卫》头发进一步归纳成几个中等大小的团块。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培养我们“大处着眼,整体观察”的意识。同时,加深对“体”、“面”及第三维空间的认识,培养“着眼于三度”的空间意识。第二种认知方式的转换,则是在上述基础上逐步向解剖结构靠拢与深入。重在深入观察对象的具体结构,甚至于“深究”对象的解剖结构。力求做到结合解剖学知识透过表层看内在、透过肌肤看骨胳。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培养我们深刻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深入的塑造、表达能力。这两种认知方式非但不矛盾,而且互为补充,使我们的形象思维具备两条敏锐的触角,一条伸向对自然原形宏观的抽象理解,一条伸向对自然原形微观的具象感受。石膏写生中的“概括”问题石膏像的造型不是生活的自然形,它已经过雕塑家的概括处理。因此,我主张在写生过程中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而*后的结果则应尽量接近对象的真实形体,而不是经我们“概括”过的其他什么形体。也就是说,在作业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而在结果中力求接近雕塑大师的造型,并在此过程中细细品味大师概括造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