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读到寂静的程度:学习卷

作者向启新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2-01

特色:
走着,坐着,倚着,靠着,躺着,半躺半坐着,妈妈的电视剧在上演,爷爷的收音机在吟唱,不管姿势对与错,无论喧哗与安宁,我们都能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读书不应受环境所累,就是要把书读到寂静的程度!本书阐述一种新颖的读书态度,让所有不想读书的懒惰理由都羞愧得无地自容吧。愉悦心灵的阅读,在现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成为新的时尚。忙碌的学习之余,诵读一篇篇洋溢着至善至美的真情文章,如澄澈甘甜的泉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丰富着我们的生命。用心去阅读,用心去品悟,有的文章会给你智慧的启迪,有的文章会让你感动得流泪,有的文章会让你有心酸的感觉,有的文章会让你会心地一笑。如同春风轻轻吹拂,营造一份舒畅甜美的心境。慰藉心灵的阅读,在我们的记忆里会永远地留下清香。阅读此套丛书,会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

读出声儿来钱钢我们中国人,把“看书”叫做“读书”。顾名思义,“读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儿来。你瞧,“书声琅琅”,“抑扬顿挫”,这些词儿,都形容了老辈人读书的情形。不过,这些年里,对这种读书的情景,较多的却是针砭与讽刺:“摇头晃脑”、“拿腔拿调”。读书读出声儿来,仿佛只是穿长衫马褂的老古董们干的迂腐而过时的事。我反对扼杀青年活力的“老古董”。可是,我赞成读书读出声儿来。我的母校──杭州市西湖小学,有几位从军队文工团转业的语文老师,他们极重视学生的朗读,我的班主任卜庆荣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站在讲台上,充满感情地领着我们朗读课文,常使我们想起,卜老师家墙上那张她当年在舞台上报幕的照片。像导演训练演员一样,她严格地(甚至是过分严厉地)要求我们读书、背书。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她教我们朗读《狗又咬起来了》《大嫂,停下你送行的脚步吧》等课文的情形──课文是记不真切了,深深印在记忆中的是那动人的语调。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音调”。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音调”都像音乐般优美。老作家孙犁写过一部名为《铁木前传》的中篇小说,作品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白帆上,就没有经过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我曾多次阅读《铁木前传》,每次,我都要高声朗读这段结尾。正是在那种“读”的愉快中,我体味到了孙犁语言的清新。我还喜欢高声朗读高尔基的《意大利童话》,特别是其中的第11篇,描写一位母亲亲手杀死了已成为敌人首领的儿子──这时候,她用自己的黑氅盖住他的身体,在他心口刺进了匕首,他的身子抽搐了一下,立刻死了──她是熟悉儿子的心窝的。…………以后,她紧紧握着那把被他的血──当然也是她自己的血──所温暖的匕首,刺进自己的胸口,依然很正确地刺中了心窝──创痛的心窝是容易刺中的。我还喜欢朗读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我还喜欢朗读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集》。我还喜欢朗读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如华山的《英雄的十月》。记得有位老同志曾对我说,中国文学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诉诸听觉。诗,自不待说,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小说,同样鲜明地保留了听觉艺术的特点,如明白、晓畅、上口等等。其实又何止是中国的作品如此?不久前,我听我的一位邻居用俄文背诵莱蒙托夫的抒情诗,那音调是那么优美迷人,以至于我的那位邻居坚持认为,俄文是世界上*富韵律感的文字。其实又何止“文学”如此?好的演说词,好的报刊言论,好的日记、书信,甚至好的理论书,都能使人在听觉上获得美感。读书读出声儿来,就是说,要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这种美感。我永远感激我那位敬爱的卜老师,她使我和我的同学们从小受过严格的朗读训练。长大成人后,提笔写作,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的音韵旋律就会在耳畔萦绕。当然,有些“音调”终究会显得陈旧过时,束缚自己的文笔。那么,就捧起新的优秀的书籍再读吧,去寻找新的气韵,新的音色。不消说,还是得“读出声儿来”。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