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华散文选集

作者曹靖华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9-01

特色:
我们经常喜欢追问:人为什么要写诗作文对这个问题的探寻,可以找到若干共同的规律但就某一个别作家来说,却是各有各的缘由。利林总总的文坛就是这样形成的。也有人不喜欢或不愿意承认写诗作文是“为了什么”;但实际上,掀开文学史,总有数不尽的“为了这个”与“为了那个”的争论。为人生的,为艺术的,为大众的,为自己的,为朋友的,为敌人的,为名垂不朽的,为塞满钱袋的……各种动机,各种动力,都会催生出文学来。有趣的是,这“为了什么”,并不是纯主观的先验的设定的,而是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决定于人生大背景的。尤其是以抒写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为基本特征的散文,就更是如此。曹靖华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他的早年。“五四”时期,正在中学读书的他已经写下一些随感、随笔式的文章,从宽泛的意义上,可以看作他散文创作的试笔。3O年代到SO年代,他也写作访问记,游记,纪念性文字,有的是很精彩的散文,比如写瑞金人民想念毛主席的《三五年是多久?》回忆霍秋白李大别的《罗汉岭前吊秋白并忆鲁迅先生》和《片言只语话当年》。但数量不多,只是偶或为之。这时候,不仅世人仍然只知道他是一位大翻译家,连他自己似乎也没有着意去搞散文创作。进入60年代,曹靖华已经年过花甲,但此时,他却创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从1961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花》开始,曹靖华连续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世界文学等报刊上发表散文新作。这些作品以怀念鲁迅先生为主兼及其他革命领袖和革命作家,这成了他此后以至终身散文创作的基本主题和贯穿性线索。1962年以后的两三年间,他笔涉当代,连续写下著名的《云南抒情》三章,《广西抒情》三章,以及《福建抒情》等游记式散文。无疑,这形成了这位老作家创作生涯的高峰期。这个高峰期的主要产品是散文。可惜,文革打断了他的思路,阻塞了他的文章。

本书所选散文36篇,都是作者散文的主要篇章。片断:我们出了“翡翠幕慢”,浴着阳光,在阵阵花香里,一个作物区一个作物区地慢慢儿走着、欣赏着。不知怎的,大家都恍恍做格像在作梦,又像神仙故事里着了魔的人物,不知不觉都神魂颠倒起来。又像受了这儿的“落地生根”的魔力,脚下都真正生了“根”。夕阳用特别夸张的手笔,把这些作物的影子,拉得长长地抹到地上,似乎故意在催我们快走一样。我们也确实早已超过了原定的时间,可是谁也无力把自己脚下的“根”拔起来。都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些油棕、油果、油瓜。腰果、咖啡、可可、香茅草、香根草、沉香、留兰香。魔香草、木本夜来香、象牙果、流连果……对着这些含情脉脉的奇花异木,都痴痴地望着出神。不知怎的,大家都这样情意缠绵,望着这些“流连果”,都真正“流连”不忍去了。那‘“落地生根”呀,它顶端放出一簇簇一指多粗、二寸多长的淡紫色的筒形花,在夕阳的余辉里,仰着矫态可掬笑脸,迎着远来的客人,仿佛希望你对它多看一眼似的。而我们对着这些奇花异卉,又怎能不“流连”,怎能不脚下生‘“根”呢!尤其是芳香作物区,这儿的花香、枝香,叶香、根香,统体芬芳薄郁,沁人心脾!“西双版纳”啊,你这“黎明城”的翡翠呀,我们怎能斩断情“根”,对你不这样“流连”呢!难道谁能把那漫山遍野的紫檀、捕木、樟树、铁力木、金鸡纳霜树等等,数不清种类,也叫不出名字的药用植物、经济作物,以及那些千姿百态、芬芳醉人的奇花异卉,占全国植物一半以上的东西都能移来吗?翡翠嵌成的西双版纳啊,是谁在你上面洒了万年香的花露,使你永世芬芳四溢,处处清香醉人呢!任凭你走到哪儿,不管是傣族同胞的竹楼下边也好,不管是澜沧江、流沙河畔也好,不管是边防战士的身旁也好,也不管那迷宫似的,进去不远就会迷失方向的原始森林里边也好……总之,凭你在哪儿,只要随手摘下一个叶片或拔下一根草茎,用手指轻轻儿一揉,一股浓郁的芳香,准会把你熏醉!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