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

作者主编:陈士强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04-01

特色:
出版说明中国学术名著是中国文化的璀璨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学识和智慧的结晶。为了弘扬祖国文化,给炎黄子孙和外国友人学习並研究中华典籍提供方便,我们组织专家编纂了《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这套大型丛书。本丛书共收录商周至现代(截止一九四九年)的著名学术著作(篇)约三千种,分为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历史、哲学、宗教、经学、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科技等卷。每一卷又分细类。解说的内容包括:书名(异名、略称);正文;版本(择举有影响的常见的版本);作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籍贯、主要经历和学说、著述、生平史料)·写作经过及成书年代;内容大意(总说、序跋、章节篇目、要点特色);学术影响;研究情况等。待各卷出齐以后,还将作合成增补工作,使之成为一部类似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大型工具书。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

内容提要本书为中国历代宗教类学术名著的提要。全书分为五大类:佛教编、道教编、基督教编、伊斯兰教编、其他,共收录古代至现代的相关名著三百零五部(篇)。其中有各教重要的有影响的丛书、类书、史传、文集、论著、注疏、游记、地志、谱录、杂纪、辞书、目录等,内容叙及各教的教理、修持、历史、流派、人物、事件、规制、仪式、经典、术语、寺观教堂、圣地古迹,以及朝廷的宗教法敕、各教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等。为中国佛教史、道教史、基督教和天主教史、伊斯兰教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片断: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妙也所思而在者,想灭之辞也。敢以馀暇为之撮注,其义同而文别者,无所加训焉。”全书对十二因缘(痴或称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作了深入地解释,阐述了有情众生的生存(有)是从识的活动开始,识的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然后累积形成识的内容。而識的活动又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入)这些感觉器官接触认识的对象(名色)而现现的。凡夫以痴(无明)为内相,以渴爱为外相,取一切为我,形成我執(取),于是便有了人间无常之苦。而且在十二支中,前一支为后一支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具有相依性,也就是经中所说的那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人本欲生经》)佛因已灭痴及渴爱,所以人间苦亦灭。因此,虽然“人在生死,莫不浪滞于三世、飘萦于九止,稠缪八缚者也”《人本欲生经序》),只要“照于十二因缘而成四谛”(同上),以禅智而趋于“灭定”,*终即能獲得解脱。本书是中国佛教*早的经注之一,它有助于理解佛教的十二因缘学说。(夏金华)沙门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一篇。东晋慧远撰。约成于东晋元与三年(四○四)。收入梁代僧祐编的《弘明集》卷五。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等。慧远(三三四四——四一六),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东)人。家世儒学,少时“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二十一岁在太行恒山听道安讲《般若经》,慨叹“儒道九流皆糠秕”,乃偕弟慧持一起剃发出家,年二十四,便登讲席,时引》庄子》一书以说明佛教之实相义,使惑者晓然,颇得道安器重,许其讲经中不废俗书。东晋与宁三年(三六五),随道安南下游学,襄阳为苻坚破后,遵师命率众南下荆州,中途留住庐山,不复再行。卜居庐山三十馀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专志修道弘法,成为当时中外佛教徒众望所归的佛教领袖。继道安《僧尼轨范》,扩充制定了《社寺节度》、《外寺僧节度》、《比丘尼节度》等教团规制。元与元年(四○二),与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共期往生西方净土。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当时,长安和庐山为中国南北两大佛学重镇。鸠摩羅什被迎请至长安后,慧远主动致书问候,鼓动门下弟子北上请益。並调解长安僧团事务,迎请为鸠摩羅什一系摒斥的佛陀跋陀羅到庐山讲学,译出《达摩多羅禅经》。慧远兼弘大小乘佛学,派弟子法净、法领等到西域取经,迎请西域沙门僧伽提婆译出《阿毗昙心论》和《三法度论》,请昙摩流支译出《十诵律》。著作见存的尚有:《三报论》、《明报应论》、《沙门袒服论》、《庐山出修行方便经统序》、《阿毗昙心序》、《三法度经序》、《念佛三昧集序》等。事迹见《高僧传》卷六、《东林十八高贤传》等。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