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维为主编:罗进德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2-11-01 |
特色:
翻译理论经典,中外译学名著,译事实务指南,译艺学习向导。
片断:bsp;同声传译的历史并不很长,从**次世界大战末开始使用到今天,也不过八十年左右的时间。然而,同声传译以达意迅速、占用时间少、可多种语言同步进行等明显的优点在欧洲首先受到青睐,后又在联合国系统和其他国际会议中得到广泛使用。近年来,同声传译在中国的应用也明显增加。同声传译已成为现代国际会议普遍接受的翻译方法。随着中国与外界交往的增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与众多国际组织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外国人到中国参加国际会议,中国人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会议,今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国人参加的国际会议,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都是中外交往史上前所未有的。正因为这样,对高质量同声传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英语在当今国际交流沟通中占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国际会议都把英文作为主要工作语言。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联合国宪章早就规定了中文是联合国系统的正式语言之一。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华人社会影响的增大,中文在国际会议和各种国际交往中的使用也与日俱增。这一切自然产生了对高质量英汉同声传译更广泛的需求。同声传译虽然历史短,但发展速度较快,现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全世界各语种同声传译译员人数已有数千,而且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方式、职业守则、专业设备、培训基地。中国、法国、瑞士、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都有专门的同声传译培训学校或专业。同声传译译员大都集中在国际会议较多、国际组织云集的城市,如纽约、日内瓦、布鲁塞尔、巴黎、曼谷等。而加拿大、香港等双语社会也有很多的同传译员在工作。此外,日益增多的其他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也开始采用同声传译,甚至政治会谈、公司业务会议也采用了同声传译这种翻译形式。本书重点是探讨英汉同声传译的理论和技巧。同声传译可以比做一座四层楼建筑:**层是语言知识,第二层是背景知识,第三层是译员**的素质,第四层才是同声传译理论和技巧。第四层能发挥作用,靠的是底下三层的支撑。同声传译一篇发言,如果听不明白讲话者的用语含义,或不理解所说的知识内容,那么无论掌握了多少同声传译的理论和技巧都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同声传译译员。同样,缺乏一个译员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反应迟钝、容易怯场,同声传译也就无从谈起。当然,这四个层面都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限于本书的范围和主题,这里不准备过多地讨论**、二、三层的内容,而是把重点放在同声传译理论的探讨和同声传译技巧的分析与训练。这里还需指出,同传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进入了“本能同传”的境界。所谓“本能同传”指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同声传译的实践,能够在知识和语言深厚底蕴的基础上,把各种技巧融会贯通、随心所欲地在同传过程中使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同声传译,*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与“本能同传”相对的是“机械同传”,对同传技巧不能融会贯通,只会刻板地使用技巧,可调度的知识和语言资源有限,这就很难达到真正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