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台阶

作者许明达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3-01

特色:
序言 在超越中回归  一次,著名乐队指挥家小泽征尔参加欧洲指挥大赛。进入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后一个出场,评委要求他按照指定乐谱当场表演。当指挥棒按照乐谱舞动时,小泽征尔发现乐声不够协调。起初,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没有把握好,就让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曲调依然缺乏流畅。此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小泽征尔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动摇,但沉思再三,他情不自禁地大喊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这个喊声刚落,评委们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下的一个“圈套”,以测试一个指挥家对音乐语言的鉴定水准和自信能力。小泽征尔凭着大胆的怀疑,把他的音乐天赋无与伦比地展现出来。  在20世纪的百年风云中,人类为社会主义呼号、探索、奋斗的历史就像一曲响彻云天的乐章。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主体驾驭历史的意识空前高涨,共产党人为社会主义的创建浴血奋战,铸造了一个个血与火的历史画面。  但是,雄伟的乐章也曾失去节奏。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磨难以后,1980年4月,邓小平站起来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大胆果断的怀疑,实事求是的怀疑,震动历史的怀疑,它来自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真实历史。以往的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这么多的跌宕,肯定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是否完善有关,与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关。这是一个世纪性的教训,这个教训是对僵化思想的警示,也是对传统理解的否定。邓小平在审视过去和面对现实时,再也无法躲避怀疑。小泽征尔是为了音乐,而邓小平是为了人类和祖国。  怀疑的价值在于怀疑本身的艰难,邓小平拨开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切细枝末节,直指问题的根结,而他面对的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前辈和权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这样的怀疑一定不是出于冲动,而是长期、反复、深刻体验的结果。在此后的十几年里,邓小平一直在发问。1984年6月,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985年4月,他再次说:“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985年8月,他又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991年8月,他还是在说:“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如此反复的发问充分证明了这个问号的重要性,它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意味着列宁、毛泽东等几代革命家在创造光辉历史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需要反思的历史。  怀疑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是走向真理的阶梯。马克思曾经把“怀疑一切”当作人生格言,而改革的基本品格就是怀疑,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发动了中国的改革,这项改革又化作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考,伴随着中国改革的全过程。  怀疑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超越;不是为了取消,而是为了发展;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回归,科学的怀疑是“超越马克思”和“回归马克思”的统一。“超越马克思”,是针对僵化马克思主义而言的,一个凝固的理论只能是一个老化的理论,很难指导新鲜的实践;“回归马克思”,就是要恢复被扭曲的马克思主义,彻底剔除空想成分。  本书超越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来自于对生产力发展阶段的重新考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个伟大发现,也是马克思对人类*重要的贡献。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找到划分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方法。而没有找到方法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未能踏上生产力的新台阶,目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出现。两个世纪以前的人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思考:为什么蒸汽机可以产生新的社会形态,而核电站却不能?但是,当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比蒸汽机更重大的突破以后,人们不禁要问:生产力运动的规律是什么?它应当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必须分为这几个阶段?划分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标准是什么?这几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如何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  生产力运动规律的模糊,带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模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的解放,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人的自由、人的本质的论述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19世纪的生产力条件下能够出现这种远大的理想,这是马克思的伟大。但是,由于没有确切了解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无法正确判断社会主义的实现时点,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与他的生产力理论很难衔接。时点上的错位反过来又会干扰和影响后人贯彻马克思的人本思想,造成乐谱上的错误。因此,社会主义运动以后出现的种种盲目和错误都与这个时点上的错位有关,要想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上回归马克思,就要在生产力运动规律的认识上超越马克思。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  20世纪末新经济的到来,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站在生产力发展的新台阶上,用马克思“怀疑一切”的目光去反视百年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史,一些原来未受重视的问题会以更加突出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些原来不易理解的问题会自发地向我们提供解题的思路。据此,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根据新经济提供的信息,以劳动变化为主线,分析了生产力三要素的贡献结构变化,研究了生产力运动的节点,提出了划分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新思路。由于这个理论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条件和必然性都变得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系统地、科学地分析传统社会主义的问题所在。  本书回归马克思的核心观点来自于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的深入挖掘。科学社会主义是劳动者的学说,它对劳动的关注超过任何一门其他学说,这个学说不仅把劳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看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把正确处理劳动问题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核心内容。因此,正如研究资本主义要从商品开始一样,研究社会主义要从劳动开始。本书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劳动开展一个层次递进的分析,阐述和挖掘了马克思的劳动双重目的理论、劳动异化理论、劳动自由理论、劳动产权本位理论、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在此基础上恢复了人、生产力、生产关系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型。  超越和回归使本书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叙述框架,全书的结构和内容如下。  **章《人的本质在劳动——社会主义的人本关怀》:这一章复述了马克思对劳动的认识,分析了劳动的双重目的、劳动的变化规律、劳动异化、劳动定律等各种问题。人的劳动首先是为了生存,而它的深层目的是实现自我。否定“稻粱谋”是错误的,把劳动的目的割裂和对立起来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人的劳动双重目的本身有一个变化过程,即从以谋生为主向以实现自我为主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人类劳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实现的条件。根据劳动双重目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符合个人意愿的劳动必定是*有效的劳动,因为它能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大发挥,这就是人类的劳动定律。以往的社会使劳动成为一种被动性、被迫性的劳动,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劳动异化。资本主义就是劳动异化的典型社会,社会主义之所以要替代资本主义,就是消灭这一现象。通过这一章,我们对人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章《敲开“内核”始见真——社会主义的实现条件》:这一章以劳动形式和劳动目的的变化为线索,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规律做了通盘的描述。生产力的发展有若干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是历史上各个社会形态必定解体的质点,又是生产力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发展的极限。以往总是以工具为切入点,来讨论生产力的变化,而工具的变化不能直接说明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因而也无法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应关系。我们根据劳动的变化,分析了土地、工具、人三者在生产力中的贡献变化,提出了三要素贡献结构这一概念,并通过对这个结构的动态考察,形成了生产力三要素贡献轨迹图。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在这张轨迹图上发生的。从三要素贡献轨迹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出现一些节点,这些节点按一定的次序形成,不能颠倒,也不能超越,这就是生产力的运动规律。考察的结果使我们发现,知识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把大工业当成社会主义生产力是一个误判。通过这一章,我们对社会主义发生的条件将有一个重新认识。  第三章《我的劳动属于我——社会主义的劳动本位》:这一章提出劳动本位的观点。社会主义不仅否定资本对劳动的剥夺,而且反对资本剥夺以外的任何强迫性劳动转移。这是人的单元性所决定的,个人永远是利益的真实主体。否定这一点,将背离人的本质,与人类的全部历史不符。当我们把劳动本位当作规律来研究时,劳动产权本位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从小生产者的劳动本位到被资本剥夺,再到社会主义的个人劳动本位,马克思为此提出了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我们从中找到了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防止两极分化也好,实现共同富裕也好,都不应当背离劳动产权本位原则。当然,重建个人所有制需要物质条件,本章证明,知识经济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生产力条件,而重建个人所有制才能满足知识生产力的要求。  第四章《莫把自由等闲看——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这一章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的理论。每一个现实的人既受到自然的束缚,也受到生产工具与劳动相分离的束缚。这种束缚*终会导致一部分人依附另一部分人。马克思主义和启蒙思想家一样认为,人总是要求独立自主地劳动,自由是人的本能要求,因此实现人的自由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不过,马克思主义更深刻地认为,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实现个人的自由,自由受到生产力条件的制约,也受到劳动成熟度的制、约,这种制约构成规律。按照这个规律,马克思把人类的自由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然支配人的阶段;二是物支配人的阶段;三是自己支配自己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实现。社会主义不可能在忽视人的自由中建成,也不可能在超越自由的发展阶段中建成。  第五章《正本清源析“决裂”——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度》:这一章抓住了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上的精髓,对社会主义运动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训进行了回顾。财产所有制是保证劳动产权本位的“外壳”,它本身不是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重建的个人所有制,必须以知识生产力为条件,以劳动产权本位为前提。与传统所有制的决裂不是在“嘎巴”一声中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过程中,在科技尚未成为**生产力之前,尤其是在社会财富尚未充分涌流之前,现有的公有制不可能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它将或多或少地带有“虚幻共同体”的特征,现有的国有制必须越出自身。一百多年来的社会主义运动还证明,这种带有“虚幻共同体”特征的公有制很容易?book_info=  中国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及一百多年来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说明,不管这本书由谁来写,起什么名,它的主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和回归”。  本书的全部思想源自一张生产力三要素变化轨迹图。自然生产力、工具(资本)生产力、劳动(知识)生产力在不同时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构成了生产力运动轨迹。我们只能加速这三种要素运动曲线的上行和下降,却不能改变上行和下降的趋势:我们可以缩短它们交叉的时间,但无法超越其中的某一个发展阶段。  这就是人类历史的正本。

中国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及一百多年来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说明,不管这本书由谁来写,起什么名,它的主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和回归”。  本书的全部思想源自一张生产力三要素变化轨迹图。自然生产力、工具(资本)生产力、劳动(知识)生产力在不同时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构成了生产力运动轨迹。我们只能加速这三种要素运动曲线的上行和下降,却不能改变上行和下降的趋势:我们可以缩短它们交叉的时间,但无法超越其中的某一个发展阶段。  这就是人类历史的正本。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