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

作者主编:康绍忠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4-01

特色:

内容提要发展节水农业作为缓解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书共分九章,包括总论,农业节水机理,作物需水量与节水型灌溉制度,土壤与作物水分监测与预报技术,农田节水灌溉技术,输水系统节水技术,灌区水量流量调配技术,黄土高原雨水、浑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西北地区地面水地下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等。本书内容系统完整,资料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可供农田水利、土壤物理、农业气象、植物水分生理、农田生态、农业水文与水资源、农业水土工程、节水农业、水环境、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有关专业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片断:**章总论**节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及对发展节水农业的要求一、节水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水资源紧缺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按现有人口计算,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2200m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109位,属13个贫水国之一。耕地每公顷平均水量为28050m3,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而且,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5.3%,耕地占全国的64.1%,而水资源量却仅占全国的19%,人均占有量为517m3,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1/5和世界人均量的1/20。因此,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更为突出。联合国粮农组织近年也特别指出中国北方、印度南方和墨西哥部分地区缺水的严重性。由于缺水,全国有7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处于缺水状态,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0多个。缺水还导致过量引用地表水和超采地下水,致使旱季常发生河流干涸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中国北方干旱加剧。在中国自然灾害中,旱灾对农业产量影响*大,进入90年代以来,每年受旱面积0.27亿hm2左右,比50年代增加1.5倍以上,成灾面积增加3倍。1994年,全国受旱面积0.3亿hm2,成灾面积0.173亿hm2,减产粮食260亿kg。今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水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除了开源以外,而节约用水则应是解决当前水资源紧缺的首要途径。农业是用水大户,主要消耗于灌溉。中国目前灌溉面积已达0.5亿hm2,居世界首位,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左右。中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4000亿m3,占总用水量的80%。但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渠灌区只有30%~40%,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可达到80%以上。另一方面,中国灌溉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不足1kg,而以色列已达到2.32kg,一些发达国家大体都在2kg以上。这说明我们还远未做到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它是缓解中国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二、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与发展节水农业的紧迫性(一)干旱少雨、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巨大潜力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南部等区域,总土地面积400多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42%左右,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现已利用的耕地1333.3万hm2,可能开发利用的耕地还有2666.7万~3333.3万hm2,人均占有耕地居中国之首。煤、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在6000年前,中华民族就开始在黄河流域的渭河河谷等肥沃的土地上定居。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已经成了全国农业的中心。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10多万士兵在河西走廊建署兴陲,发展农业,当时所有河流中、上游地区都发展了灌溉农业,黑河中下游灌溉农业闻名当时,曾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兴建蓄水、引水、提水灌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和改良盐碱地,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关中平原、河西走廊、新疆内陆河地区、青海湟水流域与柴达木盆地,以及黄河流域沿岸发展的许多高扬程提水灌区成为了中国的重要粮、棉产区。但是,由于本身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的人为活动的不良影响,使植被破坏,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敏。目前,这一地区是全国生态*为脆弱的地区,也是全国贫困人口较集中的地区之一。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该地区大部分区域的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其中有200万km2面积的年降水不足200mm,南疆东部、河西西部和柴达木中西部不足50mm,荒漠戈壁在20mm以下。蒸发量超过1000mm。西北黄土高原区强烈的土壤侵蚀不仅使区内生态环境恶化,更由于大量泥沙注入黄河,从而使其成为世界上一条多泥沙河流。据统计,黄河的年平均输沙量为16.0亿t,约有1/4淤积于下游河床。陕北、陇东、定西等地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河流洪水含沙量高达900kg/m3,土壤侵蚀模数达6000~10000t/km2。个别强烈侵蚀地带达20000t/km2以上。在南疆、河西走廊及宁夏等地的干旱春季,大风常形成沙暴,飞沙走石、漫天蔽日、沙丘移动,淹没农田,吞噬绿洲。这对发展农牧业生产和维护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和恢复生态平衡*重要的制约因素。西北五省(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1/3,水资源量为2230亿m3,仅占全国的1/12。如西北黄土高原(包括河套)其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12.2%,而水量仅占1.8%,每公顷耕地水量3720m3,人均水量654m3,单位耕地面积与人均水量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4%和24.1%;西北内陆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8%,耕地占全国总量的3.9%,水资源量占全国的4.0%。一些局部地区的缺水更为严重。如河西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总量17.28亿m3,而该地区总的水资源耗用量20.142亿m3,占可用水资源量的116.6%,地下水严重超采。但是,西北地区光照丰富、日温差大,适于粮棉和一些特作的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着巨大的潜力。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