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主编:潘家驹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1998-08-01 |
特色:
内容提要本书是“主要农作物育种学”系列书之一,中华农业科教基金资助图书。全书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1~3章),主要阐述我国棉花品种工作概况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棉花育种工作密切相关的棉花性状遗传、种质资源及育种基础知识。第二部分(4~9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论述不同目标育种的基础理论与育种方法。第三部分(10~12章),介绍棉花育种的特殊手段,包括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性的利用,以及生物科学高新技术,如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第四部分(13章),阐述了棉花良种繁育的有关问题。本书引用了大量新颖材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广大棉花科技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本棉花育种专著。片断:但是,这两个棉种的纤维粗短,不适合机械纺织的要求。19世纪70年代,由于适应纺织工业兴起的要求,开始从美国引种高产、优质、适于机器纺织的陆地棉(G.hirsutum)品种。曾经先后引进脱字棉(Trice)、爱字棉(Acala)、隆字棉(Lones-tar)、金字棉(King)、德字棉(Delfose)、斯字棉(Stonevile)、珂字棉(Coker)、岱字棉(Deltapine)等数十个品种种植。金字棉在辽河流域棉区、斯字棉在黄河流域棉区、德字棉在长江流域棉区表现较好,增产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缺乏良种繁育制度,品种混杂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另外,引进品种时,由于缺乏严格的病、虫害检疫制度,随着引种带来了棉花的枯萎病(Fusariumoxysporium)和黄萎病(Verticilliumdahliae)。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于1950年开始有计划地引入岱字棉15、斯字棉2B、斯字棉5A等品种,取代了以往种植的亚洲棉和退化陆地棉,并设立棉花良种管理区,继而设立各省及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确定推广地区,相对集中繁殖,并逐渐向各所在棉区推广。由于实行良种繁育制度,加强棉花品种防杂保纯工作,岱字棉15推广遍及长江、黄河流域各主要棉区,种植时间长达30余年之久。另外,还从前苏联引进108φ、KK1543、C3173等品种,主要在新疆部分地区种植。进入60年代以后,我国陆续培育了水平较高、更适宜于我国的耕作种植制度的品种,在各棉区逐渐取代了国外引进品种,棉花品种不断依靠从国外引进的历史从此结束了。5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棉区已进行六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换,每次更换,都使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纤维品质也有一定改进。第一次换种(1950~1955)主要以引进的陆地棉品种取代长期种植的亚洲棉和退化陆地棉。根据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试种结果,斯字棉在黄河流域、岱字棉在长江流域推广,这两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当时推广良种面积的80%以上。从前苏联引进的C3173品种在新疆种植。以后历次换种都是扩大引进良种的面积,逐步以更适宜的自育良种取代引进品种。推广抗病、优质丰产的棉花新品种,使产量、抗性和品质不断有所提高和改进。自5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棉花育种工作,40年间取得重大成就。据孙济中(1996)介绍,我国自行育成推广面积百万公顷以上的棉花品种51个,10万~100万hm2的129个。50年代到60年代,较多地采用在原有推广品种中进行系统选育的方法,从原有品种群体的变异中进行选择,而以提高产量和纤维长度为主要目标,育成一些高产良种,如洞庭1号、沪棉204、徐州209、徐州142、徐州1818、中棉所3号等。进入70年代,较多地采用品种间杂交育种,育成一些高产品种,如鲁棉1号、泗棉2号、鄂沙28等,虽然丰产性好,但纤维品质,尤其强度不能适合纺织工业的要求,已逐渐被以后育成的丰产、质优的品种如徐州514、豫棉1号、冀棉8号、鲁棉6号、鄂荆92、鄂荆1号、泗棉3号等品种所取代。随着我国棉区枯、黄萎病的发生和蔓延,开展了棉花抗病育种工作。50年代选出了我国**个枯萎病抗源52-128,及耐黄萎病品种辽棉1号。60年代先后育成了陕棉4号、陕1155、中棉所9号及86-1等抗病品种。到了80年代育成了兼抗枯、黄萎病、高产、早熟中等纤维品质的中棉所12及兼抗、丰产、中上等纤维品质的86-6、冀棉14等品种。我国在棉花抗病育种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适应粮棉两熟的需要,在黄淮棉区及部分长江流域棉区育成适合麦棉套种的夏播早熟短季棉品种,如中棉所10号,晋棉6号、鄂565、中棉所14等。70年代初开展了低酚棉品种选育,现已育成中棉所13、豫棉2号、湘棉11及新陆中1号等品种。自70年代以来,在新疆建立了我国的长绒棉基地,育成了军海1号、新海3号、新海5号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