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启才/等主编:刘从明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1998-10-01 |
特色:
内容提要本书分五章。前三章简要而规范地介绍了经络学说的基本知识、历史渊源及研究进展;后两章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经络学说与中医阴阳五行、生理、病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中医诊断、辨证论治、药物归经以及针灸、推拿、气功、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老年医学、预防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并以大量翔实的临床科研资料为引证。对经络学说的理论有颇多的发挥,临床应用方面也不乏独到的见解。体例规范、层次井然、内容充实、富于新意、突出临床、实用性强。对于广大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的人员以及在校医学生学习、运用、研究经络学说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片断:**章概述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学说共同组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个方面,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针麻、推拿、气功的临床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络学说既是针灸医学的理论核心,又是阐明人体生命活动(包括生理现象、病理变化以及诊治、预防疾病)的重要依据。《灵枢·经别》篇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一语中的,道出了经络与人生(即生老病死全过程)的密切联系。历代医家对于经络重要性的认识颇为深刻,认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本、*重要的理论。学医必学经络,业医必通经络。初学中医者必须由此入门,就是造诣很深的医生,也应以是否精通经络学说为标准。如《灵枢·经别》篇说:“十二经脉者……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宋·窦材《扁鹊心书》说:“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经络为识病之要道。”明·马元台《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说:“十二经脉……实学者习医之**要义,不可不究心熟玩也。”明·张介宾《类经》说:“十二经脉之道……初学者必始于此,工之良者,亦止于此而已。”经络理论于中医学的地位可见一斑。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明·李梴《医学入门》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经有路径、途径之义,纵行人体上下,沟通脏腑表里,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联络、网络之义,横行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灵枢·海论》篇说:“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揭示了经络与人体的有机联系。《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概括了经络的功能作用。经络是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协同完成脏腑功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通道。对于有机体来说,经络既是躯体各部的联络系统,运行气血的循环系统,主束骨而利关节的运动系统,又是疾病传变的反应系统,抗御外邪的防卫系统,调节阴阳平衡的调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