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中儒道佛

作者主编:薛公忱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1-01

特色:

片断:从汉至清,在此2000多年内,何以形成儒医群体?此前何以未曾出现?此后何以不复存在?很显然,这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儒家思想是否居于统治地位的体现,亦与医家个体的境遇、学识、志趣有关。自孔子于春秋末年创立儒家学派后,直到西汉中期以前,在此三四百年内,儒家仅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虽号称“显学”,徒众较多,却未受到统治阶级的特别重视,其社会影响远不如后世之大。这一时期的医药学正处于形成阶段。现存有关医著、史传表明,此时医药学中的道家思想十分显著,儒家痕迹不甚深刻。如在《黄帝内经》中,恬澹虚无、自然无为的思想比比皆是,而难觅忠孝仁义之说。出土于湖南马王堆汉墓中的一批医学帛书,亦与儒家无涉。其中《却谷食气》和《导引图》等篇,明显与庄子和黄老思想有关。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先秦名医代表人物秦越人和汉初名医阳庆、公孙光、淳于意等,均非儒者。公孙光曾向阳庆之子推荐淳于意,称“其人圣儒”。但从全传来看,淳于意并无儒者风貌。此时真正的儒医尚未产生。《史记》中的《仲尼弟子列传》和《儒林列传》两篇表明,从先秦至汉初,无一儒者习医和业医,医人均非儒者。后记:后记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中医药学中的儒道佛思想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先由课题组负责人提出全书构想,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反复讨论、修正,付诸实施。每一成员负责一二个专题的研究和写作,形成初稿后又经过研讨和删改、补充,*后由主编定稿。在统稿的过程中,对部分文稿变动较大。几位副主编协助主编做了许多工作。本书由24篇论文构成,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中医药学中的儒、道、佛及其他相关思想。每篇论述一个专题,相对独立,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力图反映中医药学中的儒、道、佛思想的全貌,并予以评析。本书作者及其所撰篇章如下(以书中各篇前后为序):薛公忱:《前言》、《论儒医》、《〈内经〉中的黄老思想》曲黎敏:《论儒医的政治情结》林殷:《医乃仁术》徐仪明:《理学仁孝观与古代中医药学》孙桐:《儒家中庸之道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张其成:《论医与易的理论交点》盛良、唐明生、何敏:《略述易对医的影响》毛俊同:《略论儒家对中医节欲保精理论的影响》马燕冬:《从徐大椿的医学价值观看儒学与医学的关系》何敏、盛良、唐明生:《儒家经典中的医药学思想》吉文辉:《论道医》倪征:《论道家的生命观》吴昌国:《道教长生思想初探》张履南:《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性医学》李丽楠:《〈道藏〉中的医药著作》申俊龙:《论僧医》唐明生、何敏、盛良:《论医家之慈悲》唐明生:《佛教业报轮回说对医家的影响》、《中医医德规范与佛教戒律》徐健云:《佛教与中外医药交流》王月清、张宗明:《佛教思想与现代科学》张宗明:《论儒道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薛霁晖:《中医护理与儒道佛》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古今中外的有关文献,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凡在行文中直接引用的文句和资料,均以脚注的形式标明其出处,以便读者查核和引述。本书作者是一个有机组成的群体。从年龄看,老、中、青结合;从专业分工看,医药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互补;从职务、职称看,领导与群众、高级与中级合作。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研究、写作任务。本书得以问世,是与有关领导、专家的支持、关怀分不开的。国家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领导、本校科研处,一直在关怀本项目的进展,及时给以指导。本校任殿雷教授、吴云波教授、臧载阳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张慰丰教授,南京大学周继旨教授、卢央教授,中医古籍出版社伊广谦编审,退休高级工程师王怀先生等,都曾以不同方式对本书的完成给予宝贵的支持。特别是当代哲学、宗教学大师任继愈老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申先生的帮助,尤为难得。任老已八旬高龄,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这是对作者莫大的鼓励和鞭策。除上述领导、专家外,本单位、本部门的许多同事,任翔、丁嵘、王进、陈丽琴、沈歆等,都对本书的完成付出了无私的劳动。在此谨向以上领导、专家、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的思想、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书中不足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作者1997年12月20日南京中医药大学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