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河:图说中外音乐史

作者李玫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特色:
历史不是时间、事件或者所谓事实的堆砌,而是人类生命历程的记录。作为艺术形式,任何时代的音乐都反映着它们由之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必然,体现着创造者的性格特征。研究音乐的历史,重在破解推动音乐形式变化的思想、感情,音乐史实只是依据,而推动音乐形式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是人性的激情。

片断:有关音乐起源与发展的实物联想 虽然歌唱的历史要比器乐的历史古老得多,但器乐在音乐形式和歌唱技能的进化方面曾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前边提到“葛天氏之乐”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远不止远古人类如何看待和使用音乐,还透露出一些有关音乐起源的信息。“投足而歌”说明了这乐舞是在自己身体的伴奏下进行的。图2中那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上舞蹈着人们,动作整齐划一,说明有统一的音乐节拍限定。人们可以跺脚、击掌、拍打臀股,在人类真正制造出乐器之前,这些就形成了*古老的“乐器”。这种从无意识中产生的动作,在获得符号意义之后,会一直存在于民族文化中。据说,古埃及相当于“唱歌”的词语,其基本含义就是“用手表演”。从一些古埃及的图画中可以看到歌手在歌唱时部伴随着手势动作,这种动作是在指导着音乐进行或是补充音乐的内容,无论哪一种,这动作必定与音乐的缓、急、轻、重相一致。这至少可以说明,音乐的形式要素之一——节奏的形成是多么古远! 我们今天无法知道音乐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确切地说是不知道歌唱是如何、何时产生的。在其产生之初,那音调肯定不是像今天这样复杂。这从古籍中记载的一些歌词就可以想像得到了。《吕氏春秋·音初篇》中记录一个痴情女子的情歌,那大概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首情歌:“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涂山之女唱出的思念之情,如今我们已无法聆听。而这些古籍也是古人对更古的人的活动的想像。他们把许多口头传说通过文字又传给了我们。 在原始人类唱出胸臆的同时,那歌声就消散在空气中了,至今已无可考,但器乐却给我们留下许多印迹。……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