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经济中国

作者金碚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2-01

特色:

中国的经济改革曾经被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在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这样描述过这一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记录:中国经济经历了20世纪*后20年持续增长的”黄金时期”,继而进入了21世纪的辉煌历程。如果我们要发现这一没有先例的成功背后的原因,尽可以找到一千种理由,而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千千万万挣脱了计划经济桎梏的中国人,特别是那些时代的弄潮儿们,在实践中大胆地探索市场经济的规律:成功是经验,失败是教训;辉煌是业绩,损失是”学费”;决胜是财富,错误是警戒。这一伟大的历史过程,千百万人“摸着石头过河”,是何等壮观的场景!20多年来,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跨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涓涓的河、平静的河、湍急的河、汹涌的河。每一次过河,每一次胜利抵达彼岸,都留下许多深深的足迹。精彩的事实记载、忠实的时代纪录,终会成为宝贵的历史档案。这对经历者是珍藏册,对后来者是教科书,对研究者是文献库,对年轻人是知识源,对老年人是回忆录。 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盲目地碰运气或没有确定方向地瞎摸索,而是像科学探索那样的试错过程,因此,假设、规划、试验、评估、总结、纠错、调整、证实、证伪……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整个过程。千万人的自觉实践,千万人的群体思考,积累着文明的成果。记录下实践过程中的思考经历,具有非常有宝贵的价值。《经济中国》就是希望围绕每年的重要经济事件和经济话题,留住历史过程中群体思考的记忆。因为,留住记忆就是文明的积累,忘却记忆则是财富的毁灭,而*有价值的文明积累无不伴随着思考的记忆。 《经济中国》分为“宏观”、“财经”、“产业”、“工商”、“外经”、“人物”等六个板块,分别选择若干重要话题、重要事件或焦点人物,以一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主题文章”(绝大多数为已发表文章的摘选,个别为首次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中心,配以“专家点评”、“背景资料”、和“纵深链接”等相关内容,反映整个事件或有关话题的多层面信息,或者由主题文章引申出其他值得重视的事件、人物和相关的讨论和思考。书中所选择的主题文章具有一定代表性或者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但并不表明编者完全赞同其观点和主张。专家点评所反映的也是署名者个人的观点。“背景资料”、“纵深连接”等内容给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而群体的思考总是表现为个体之间的思想差异甚至尖锐的意见冲突。所以,在《经济中国》中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分析,对同一话题发表不同的论点,完全是题中应有之义。总之,《经济中国》是一个群言堂和群思园,所体现的是“群体思考”的历史记忆。 《经济中国》集纳群言,也有自己的宗旨,那就是浓缩经济大观,一揽风起云涌,所言所思有物,所点所辩人木。《经济中国》不是单纯的文章资料汇集,而是提炼、组合和原创相结合所形成的鲜活文献。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