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宋史纪事本末》一O九卷,明陈邦瞻撰。它是继《通鑑纪事本末》以后,用纪事本末的體裁,记述宋代(公元九六○至一二七九)三百余年历史的书。陈邦瞻,字德远,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萬历二十六年(公元一五九八)進士,曾任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后官至兵部左侍郎,《明史》卷二四二有传。在他之前,有山东临朐人冯琦(《明史》卷二一六有传),曾起草编写此书;另外,南京的侍御史沈越,也用同樣的體裁编录宋代的史事,取名《事纪》。这两部书都未完稿。后来就由冯琦的弟子监察御史刘曰梧、应天府丞徐申创议,请陈邦瞻将冯、沈二书加以增订,合为一编,於萬历二十二年(公元一六O四)着手编撰,大约历一年左右的时间,全书完成。清朝编的《四库总目提要》,说这部书“大抵本於琦者十之三,出於邦瞻者十之七”,漏略了沈越的《事纪》,是不够确切的。关於此书的编撰情况,可以参看我们这次点校本后而所附的几篇序跋。这部书,记述了宋代历史的大概轮廓,和宋代社会的一些重要事件,对於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元朝修的《宋史》,有近五百卷之多,份量很大,而且内容芜杂。其他几部有关南北宋历史的书,如王你的《东都事略》,李焘的《續资治通鑑长编》,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击年要录》等,卷帙也相当大,记述的也非宋代全史。这部《宋史纪事本末》,以较少的篇幅,按历史事件把大量的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和集中,确实表现出纪事本末體的那种前后始末,一觉了然的特色。书中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广泛,除政治事件外,如治河、茶鹽、学术思想等都有专题叙述,还记载了金和蒙古早期的历史情况。有关农民起義及统治阶级議论朝政的章节,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我们研究和了解宋代社会阶级矛盾的缐索。这些,对於我们今天運用马克思列宁主義、毛泽东思想,去研究、分析宋代的历史,是有所帮助的。关於《宋史纪事本末》的刻本流传情况,據现在所知,大致是这样的:此书撰成以后,即由刘曰梧、徐申校订刊行,分二十八卷,刻於万历三十三年(公元一六O五)。这个本子,可以称之为原刻本。在这以后,又由徐申动议,请陈邦瞻續编元代部分,约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写成《元史纪事本末》初稿,並由臧懋循(字晋叔)参加订補,分为六卷。萬历三十五年,监察御史黄吉士巡抚淮南,就将陈氏的宋、元二书与袁枢《通鑑纪事本末》合刻,並将《宋史纪事本末》略加合併,改为十卷,《元史纪事本末》改为四卷。另外,明朝崇禎年间,江苏太仓人张溥,就《通鑑纪事本末》各篇写成史论若干篇,並取陈氏二书逐目加以论正,附於各篇之后,改成以篇为卷。这樣,从明末以后,《宋史纪事本末》就有二十八卷本、十卷本、一O九卷本三种(《四库总目提要》把二十八卷误为二十六卷,后来有些目录书也沿袭了这一错误,实际上文津阁和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与提要都作二十八卷)。清初以后,二十八卷本与十卷本传本较稀。张溥的史论在清朝前期虽列为禁书,但颇有影响,而且一O九卷本以篇为卷,是一个重要優点,因此流传较广,后来好些本子就是據一O九卷本刊刻的,如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张闻升重刻本,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江西书局刻本,光绪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广州广雅书局重刻江西书局本,等等,大约有十余种。江西书局本係據张闻升的本子重刻,並取《續纲目》等书校勘过,对原书的一些错误有所刊正,是一个较好的本子。我们这次整理校点,就是以江西书局本为底本,用萬历三十三年原刻本和《宋元通鑑》(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續通鑑纲目》(明成化十二年内府刊本)互校,同时参考张溥、张闻升等刻本,以及《宋史》、《金史》、《元史》、《东都事略》、《宋史全文》、《宋会要辑稿》、《續资治通鑑长编》等书。江西书局本对过去刊本的一些错误有所改正,但未注明依據,有时还有误改之处,我们这次就参考有关各书,择善而从,加以订正。凡補正删改的,都注明依據,写成校记,用括号小字排在各句之后。文内圆括号()表示应删之文,方括号[]表示应補之文。常用的书名有较长者,採用略称,如薛应旂《宋元通鑑》称为《薛鑑》,等。引用各书都注明卷数,编年体史书年代与本书相同的,就从略,遇有不同的则仍加注明。我们还在分段的起始年代下附加干支纪年和公元,以便於阅读。本书校点整理工作由河北师範学院(前河北北京师範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组擔任。书中错误或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出。中华书局编辑部一九七七年六月
片断:六月辛未,帝自帅大众讨筠。山路險峻多石,帝先於马上负数石,将士因争负之,即日平为大道。遂與守信等会,大败筠众於泽州南,杀盧赞,筠走保泽州。帝亲督战,列栅围之。大将马全义帅敢死士数十人,攀堞而上,遂入其城,筠赴火死。獲卫融,请死,帝怒,以鐵挝击其首,流血被面,融呼曰:“臣得死所矣!”帝曰:“忠臣也。”释之,以为太府卿。北汉主懼,引师归。帝进攻潞州,守节以城降。帝释其罪,以为单州圑练使。秋七月,帝自路州还。以大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已未,周淮南节度使李重進据扬州起兵。重进,周太祖之甥,與帝同事周室,分掌兵柄,常心惮帝。帝立,加重進中书令,移镇青州。重进愈不自安,阴怀異志。及李筠举兵,重進遣亲吏翟守珣往路,陰结筠。守珣素識帝,乃潛诣京师求见。帝问曰:“我欲赐重进鐵券,彼信我乎?”守珣曰:“重进终无归顺之志。”帝厚赐守珣,令说重进缓其谋,无令二兇並作,分我兵势。守珣归,劝重進未可轻发,重进信之。既而帝遣六宅使陈思诲赐之鐵券。重進欲治装隨思诲朝汴,左右沮之,猶豫不決。又自以周室懿亲,恐不得全,遂拘思诲治城繕兵,遣人求援於唐,唐主以闻。遣石守信、王審琦、李处耘、宋偓等分道讨之,赵普劝帝自行。冬十月,帝发汴。十一月丁未,至广陵,即日拔之。城将陷,左右欲杀思诲,重进曰:“吾将举族放火死,杀此何益!”即尽室自焚,思诲亦被害。帝入城,戮同谋者数百人,扬州平。史臣曰:韩通死於宋未受禅之顷,忠义之志明矣。李筠、李重进旧史书叛,叛與否未易言也。洛邑所谓顽民,非殷之忠臣乎!或曰三人者,嘗臣唐、晋、汉矣,曰智氏之豫讓,非欤?三年(壬戍、九六二)冬十月,遷郑王宗训於房州。王后以开宝六年春殂,谥曰恭帝。宋史纪事本末卷一太祖代周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九六○),周恭帝宗训元年也。先是,周显德六年十一月,镇、定二州上言,北汉会契丹兵入寇。至是年正月辛丑朔,遣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归德节度使赵匡胤率兵禦之,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时主少国疑,中外密有推戴匡胤之意,都下讙言:“将以出军之日,册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计,惟内廷晏然不知。癸卯,大军继出。军校苗训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盪者久之,指示匡胤亲吏楚昭辅曰:[此天命也。”是夕,次陈桥驿。将士相聚谋曰:“主上幼弱,吾辈出死力破敵,谁则知之!不如先册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都押衙李处耘具以事白匡胤弟供奉官都知匡义及归德掌书记赵普。匡义、普部分诸将,环列待旦,遣牙隊军使郭延贇驰骑入京,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審琦,二人皆素归心匡胤者。甲辰黎明,将士逼匡胤寝所,匡义、普入帳中白之。匡胤时被酒臥,欠伸徐起,将校已露刃列庭,曰:“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皇帝。”匡胤未及对,黄袍已加身矣。众即罗拜呼万岁,掖之上马,还汴。匡胤攬轡曰:“汝等贪富贵立我,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皆下马曰:“愿受命!”匡胤曰:“太后、主上,我北面事者,不得驚犯;公卿,皆我比肩,不得侵陵;朝市府库,不得侵掠。用命,有重赏;违,不汝貰也。”皆应曰:“诺!”遂肅隊而行。乙巳,入汴。先遣楚昭辅慰安家人,又遣客省使潘美见执政谕意。时早朝未罢,闻變,范质执王溥手曰:“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自禁中遑遽而归,谋帅众禦之,军校王彦昇逐焉。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昇所害,妻子俱死。匡胤进登明德门,令甲士归营,而自退居公署。将士拥范质等至,匡胤见之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为(大)[六](据續纲目改)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瓖挺剑厉聲曰:“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質等相顾不知所为;溥降阶先拜,质不得已亦拜。遂请匡胤诣崇元殿,行禅代礼。召百官至,晡时班定,猶未有禅诏,翰林承旨陶穀出诸袖中,遂用之。匡胤就廷,北面拜受;已,乃掖升殿,即皇帝位。奉周主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之西宫。(乙巳)大赦,改元。以所(镇)[领](据续纲目、薛鑑改)归德军在宋州,国号宋。遣使遍告郡国藩镇,加官进爵有差。定国運以火德王,色尚赤,臘用戌。帝,涿郡人。四世祖朓,唐幽都令。生珽,唐御史中丞。珽生敬,涿州刺史。敬生弘殷,周检校司徒、岳州防禦使。弘殷娶杜氏,生帝於洛阳夹马營,赤光绕屋,異香经宿不散。及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仕周,補东西班行首;累官殿前都指挥使,掌军政,凡六年;数从世宗征伐,洊立大功,人望归之。世宗嘗於文书囊中得木,长三尺余,题曰[点检作天子”。时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乃命代之,卒用代周。华山隐士陈抟闻帝代周,曰:“天下自此定矣。”未几,镇州报北汉兵引还。戊申,诏赠周马步亲军副都指挥[使](据宋史四八四周三臣传、薛鑑载赠典原诏補)韩通为中书令,以礼收葬,以旌其忠。欲加王彦昇擅杀之罪,羣臣以建国之始,乞貰之,帝猶怒,故终身不得节钺。辛亥,论翼戴功,加石守信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张令铎为马步军都虞候,王審琦为殿前都指挥使,张光翰为马军都指挥使,赵彦徽为步军都指挥使,並领节镇,余领军者並进爵。时,慕容延钊握重兵屯真定,韩令坤领兵巡北邊。帝遣使谕意,许以便宜从事,两人皆听命。乃加延钊殿前都点检,令坤侍卫都指挥使。乙卯,帝以其弟匡义为殿前都虞候,改名光义,赵普为枢密直学士。立四亲廟。尊高祖眺为僖祖文献皇帝,曾祖珽为顺祖惠元皇帝,祖敬为翼祖简恭皇帝,妣皆为皇后,考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定制,岁以四孟月及季冬凡五享,朔、望薦食薦新;三年一祫,以孟冬;五年一禘,以孟夏。夏四月癸巳,周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初,帝即位,遣使加筠中书令。使者至潞州,筠欲拒之,宾佐切谏,乃延使者,置酒,既而取周太祖画像悬於壁,涕泣不已。宾佐惶骇,告使者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讶。”北汉主钧闻之,乃以蠟书结筠同起兵,筠长子守节泣谏,筠不听。帝手诏慰抚,且召守节为皇城使,遣归谓筠曰:“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讓我耶?”守节归以白筠,筠遂起兵。令幕府为檄,数帝罪;执监军周光遜等送於北汉,以求济师;又遣人杀泽州刺史张福,据其城。从事閭丘仲卿说筠曰:“公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甲兵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计之上也。”筠不能用。北汉主自帅兵赴筠,筠迎谒於太平驿,言受周太祖恩,不敢爱死。北汉主与周世讎,不悦其言,因使其宣徽使盧贊监其军。筠见汉兵弱少,而贊又来监,心甚悔,谋多不协,乃留守节守潞,而自引众南向。北汉主闻贊与筠異,复遣其平章事卫融和解之。帝遣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王全斌分道击之,仍敕守信等曰:“勿纵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守信等败筠兵於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