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单书健/等主编:吴少祯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1999-08-01 |
特色:
片断:液、输血。以上二方,能否见效,从临床多年观察,效机情况如下:**方,见效在3~4日之间,第二方在1~2日之间,如过时而未效,说明药病不相当,应另想别法。药后病人反应有一种全身舒适感,是为药病相当,进一步自感困倦欲睡,微微有汗,药效已显著,*后身温足暖,上下身均似微汗,其病向愈了,这是阴阳相和,气血周流之象。善后调理以脾为主崩漏病人,有的临床症状治愈,其病亦即痊愈,这是多数。但亦有反复发作者,尤其中老年妇人,往往过半年1年又作,甚至1年反复几次。这些反复之变,与善后调理密切相关。调理得好,疗效巩固,反复亦少,不注意善后,反复亦随之而来。有些病员,愈后即怕吃药,忙于事务,懒得求医,及至病作,追悔莫及。复发还有一个特点,中焦气虚,几乎成为反复的一个体质因素,气虚不复,往往轻车熟路,其病再现,而用前次得效之方,重复亦能应手。对于此种崩漏,从开始治至善后,补中升阳,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善后调理,当以补脾为中心,兼顾心肾。常用方是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可据当时病情,略事出入,改成散剂,服之为妙,丸剂虽方便,往往效果较差。中年妇女,肝脾两病者多,逍遥散是妙方,可与补中益气相合。中老年患者,冲任日衰,往往出现阴虚、阳虚或阴阳气血俱虚的变化,此时补脾与补肾同等重要,可以补中益气与杞菊地黄、知柏地黄相出入。此外*欣赏的是还少丹一方,“大补心肾脾胃”,可以随症加减用之,较地黄丸制剂更为巧妙,屡获功效。东垣对崩漏之治,在用升阳风药和温肾除寒之时,曾提出“以黄柏之大寒为因用,又为向导”之说,亦有深意。在错综复杂的病情中,从标本多方面兼顾用药,这是一个很大技巧,值得注意。例1:卞某,女,35岁,1984年9月1日初诊。血崩3日。据述月经不调已10个月,或前或后无定期,经水量多,7月份妇检,置环不正,已经取出,但月经仍然不调。经潮期1~2日,量少血块多,至3~4日后,出血如崩,甚时连续4~5天,必经药治才缓,但仍淋漓5~7日,甚至10日余才净。这已是第三次崩漏。腹不痛,腰酸坠如折,血量多而红,无血块,头昏心悸,面色萎黄,四肢无力,自感下半身凉,口不渴,喜温衣温饮,纳谷无味。脉细,按之弦软,舌稍胖,苔薄。诊断为中气不足,阳陷崩漏。治以升阳举陷,摄血止崩。举经汤出入:炒防风10g荆芥炭10g白芷15g藁本15g柴胡5g炒白芍15g当归10g炙甘草5g苍术10g独活10g炒川断10g获神10g砂仁末(后人)4g煎汤代水2帖9月3日二诊:据述药后效佳,自感周身舒适,懒倦思睡,经血量显著减少,惟尚腰酸头重。效议再进,无事更张,原方3帖。后记:余曾受教于吉林省名老中医洪哲明先生,耳提面命,受益良多。读书稍多,始悟及老中医经验乃中医学术之精粹,舍此实难登堂入室。自七九年滥竽编辑之职,一直致力于老中医经验之研究整理。寝馈于斯,孜孜以求,倍尝艰辛几近二十年矣。登门拜访,每受教益,茅塞顿开;鱼素往复,展卷捧读,亦如亲聆教诲,快何如之!编纂、重订《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丛书,蒙国内名宿嘉许,纷纷应征,惠寄佳构。展阅名家之作: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真知灼见,振聋发聩;灵机妙绪,启人心扉……确不乏枕中之秘,囊底之珍,每每喜不自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胡国臣先生,嘱余汇纂古今名医临证经验,并赐名曰“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立意高远,实先得我心。炭以告坎之《重订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为基础,冶选古代文献,而成是编。古代文献之选辑,乃仓促之举,殊欠砥砺。况不才识浅学疏,阅历有限,实难尽人意,尚祈诸贤达不吝赐教,使其臻于完善是幸。著名学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总编辑傅芳、张年顺先生,对本丛书编纂惠予指导。本丛书责任编辑们也都花费了不少心血,余之挚友吴少祯主任付出的劳动尤多,于此谨致谢忱!本丛书蒙各位老先生鼎力支持,尤其是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奖掖有加,惓惓于中医事业之振兴,意切情殷,余五内俱感,没齿难忘。中国首届杰出青年中医十大金奖的获得者陈子华研究员,石志超教授协助我做了一些工作,对于他们的支持,余亦十分感谢。杜甫客居蓉城,论诗有“戏为六绝句”之作,其六云: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虽有“未及前贤”之论,但主张不可轻率地抑此扬彼,盲目地贵古薄今,关键是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诗圣之论,用来指导中医治学亦切中肯綮。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果说《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曾为诸多中医前辈所垂青,为临床界的朋友们所关爱,相信《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更会对提高临床水平有所裨益,更会得到朋友们的认可,不会因时间的推移成为过眼烟云而流传下去。单书健一九九九年春节于不悔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