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研究

作者方志权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3-01

特色:
《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研究》一书从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全面阐述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又通过实证,提出切合实际的提升中国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其目的是在认清我国大中城市蔬菜产业从数量型发展走向质量型发展、从关税保护型发展走向自由开放型发展的形势,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可利用优势,国内、国际两大潜在可开发市场的条件下,采取有力措施,使大中城市的蔬菜产业在国内种种机遇下发挥其应具有的行业竞争力,并提高在国际挑战环境下的国际竞争力。 该书的总体框架是以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建立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评价体系和分析模型,围绕影响和决定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因素,结合我国城市蔬菜产业和产品发展的实际,应用指标评价体系和分析模型对影响和决定我国大中城市蔬菜产品和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细致的计量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我国城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提升我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该书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作者从中国大中城市的蔬菜产业、产品色度建立了竞争力测定模型和定性评价体系;并对全国大中城市以及近年来上海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不足的深刻原因,为农业、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理论工具。第二,在研究内容方面有所创新。作者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城市蔬菜产品、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对上海蔬菜的价格和成本、市场需求状况的研究翔实丰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新颖性。第三,在提高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策略的选择上有所新。作者以蔬菜产业发展“木桶”效应的“短板”接齐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从合理配置城市各类生产要素出发,提出了“做强”“扬长”、“借板”“避短”,有选择性地提高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策略。同时将实施“走出去”战略、现代工业企业理念、农产品身份证制度、产业链管理等内容和新观点引用到提高城市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上,提出的对策建议既有针对性,又具可操作性。

本书以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消费者行为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研究影响和决定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为主线,结合中国城市蔬菜产品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采用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以上海为例,在全面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对比分析、中国与国外现状和问题比较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提出中国大中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战略与对策建议。本书分理论与实证两大部分,共七章。 首先,本书对与竞争力问题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在大量阅读中、英、日文文献的基础上,对国际国内关于农业、农产品竞争力实证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定义,界定了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国大中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现实意义。 本书从蔬菜产品在特定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等方面构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测评体系,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同时以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中国大中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研究的经验分析框架,从深层闪上剖析了各类因素对蔬菜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与影响。本书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从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等三个层次对中国12个大中城市以及近年来上海的蔬菜产业竞争力水平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评估和对比分析。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围绕价格、成本、质量、安全、营销、品牌等相关因素,对城市蔬菜产品的竞争力(以上海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上海蔬菜产品的成本地位、价格竞争力状况以及形成了变化的原因;通过翔实的数据与案例分析,评价了城市蔬菜产品价格与非价格竞争力方面的缺陷及其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后,本书运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对中国大中城市的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城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既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根据大中城市都市农业功能定位,利用市场、科技、信息、地理等综合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实现垂直分工和错位竞争,建设新的制高点,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产业档次,加强产业链接程度,构建城市蔬菜产销发展新模式。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