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主编:钱汉东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1999-12-01 |
特色:
片断:国际环境的若干思考何方近年来常读到一些谈论21世纪中国国际环境的文章,许多看法是一致的,但侧重点和倾向有很大不同。有的认为机遇难得,可以大有作为;有的认为形势严峻,不宜过分乐观。见仁见智,都有启迪。因为我们既要鼓干劲,不断增强实现三步战略的信心和勇气;也要居安思危,继续提高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对这些,我本没多少话可讲,只是不少文章由于涉及到一些国际问题研究中的争议问题,因此想“借题发挥”,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个人意见。关于世界格局和多极化对于世界上代替两极格局的将是多极格局和现在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两点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承认,达成共识。但还是有些不同意见。例如有的文章认为,“多极化既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又是一个短暂的无序现象。”实际上,多极化是非常清楚的,意思是总要比两极多。所以还在苏联解体前,邓小平就说,“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样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而且多极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尼克松等人早在70年代初就已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说。至于谈到“无序”,这只是研究国际问题中借用别的学科和外国人的说法,其实是并不确切的。说两极就有序,多极化就无序,也不符合事实。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就是多极现象,两极倒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一再申明支持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因为这有利于和平,决不是说我们支持“无序现象”。有的文章不赞成有个过渡时期,认为两极格局崩溃后即已形成一个所谓“一超变强”的新格局,并将长期存在下去。其实,历史上新旧世界格局的交替都必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在力量对比逐渐走上相对平衡和稳定后,新格局才算大体定型。**次世界大战后格局的正式确立,是经过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的四年过渡,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也不是战争一结束就马上形成的,正式形成还应从1949年算起,在这之前仍属过渡时期。虽然1947年杜鲁门主义已导致冷战全面展开,但到1949年,才有德国正式分裂,东西壁垒分明,西方组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东欧也以一系列双边条约形成事实上的同盟体系,使以美苏为核心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抗关系开始固定下来。上两次新旧格局的交替,由于是通过战争,所以过渡时期比较短,转变比较快。冷战后这次交替,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过渡时期自然会更长些。当然也不是长得没边,既为过渡,总不会太长。从当前多极化加速发展的趋势看,新格局形成当在下世纪头十年内。国际上在预测世界形势发展时,也多以2010年作为分界线。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说法虽有隐有显,但中心意思认为代替两极格局的是美国起主导作用的新格局,因为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实力还在不断增强。另一种意见实际上是主张代替旧格局的仍为两极格局,只是组成变了,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伊斯兰和中国等异己势力的对抗。对这两种意见,下面还要专题谈及。后记:当我们签发“战略中国”丛书《今天我们在做什么——中国改革战略报告》、《明天我们将做什么——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付印样时,已是1999年岁末,我们仿佛听到勤劳、智慧、勇敢的华夏子孙迈向2000年的雄壮脚步声,我们满怀喜悦之情,迎接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回首往事,我们感慨万千,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二十年的艰难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沉睡了几个世纪的“雄师”终于醒了,经济在腾飞,国力在壮大,人民生活水平在显著提高,我们坚信明天将会变得更美好。我们有幸作为中国进入新世纪的见证人,编辑出版这套丛书出于以下考虑:一、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我国著名学者对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或将要出现的问题的思考,诸如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金融投资风险以及我国未来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不少已引起了中央*高决策层的重视,有的已成为法律、法规和文件。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者站在时代的前列所表现出的超前意识和忧国忧民的真实情感,今天读来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二、这些论文都是近两年来陆续发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具有观点鲜明、论据严谨、说理透彻、文笔流畅的特点,这在加速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重读这些文章,她不仅能让我们重温历史,而且更能激励我们从容地面向新世纪,接受挑战,开拓光辉灿烂的明天。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以及有关专家的关心帮助,谨此致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疏漏和不足之处,我们竭诚期待广大读者指正。文汇出版社1999年11月28日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