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于对现世虚伪和功利的憎恶,隐遁修道院,意欲从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寻找艺术的神性和荣耀,遂以“修士”自称。作者一方面以炽烈的感情渴望为艺术而生活;另一方面,又迫于父命不得不屈服于世俗的约束,在心理矛盾困苦不堪中筋疲力尽终至短命,终年25岁。这位艺术“修士”的独白,分为三个部分:一.叙事:以对艺术和宗教关系的看法成为浪漫文学的基调,并开拓了至今影响颇深的浪漫主义文学;二.对艺术的议论:从欧洲15、16世纪的艺术中找到宗教般是虔诚和艺术的真谛,为以后浪漫主义作家有着决定性的启迪作用。三.一篇自传性的短篇小说,讲述一个音乐家的悲剧音乐生涯。这种艺术家悲剧的主题经过浪漫作家的手笔延续至今,成为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