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主编:张凤铸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1999-10-01 |
特色:
该书是由张凤铸先生领衔的一项“九五”国家级科研课题,是由一批教授、副教授、专家、电视艺术家、博士、硕士生和第一线的电视编导集体编写的“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首部《中国电视文艺学》的问世,具有开拓性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全书除绪论(代序)外,尚有14章和后记,全面、系统地叙述和论证了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审美特性、中国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电视文学、电视音乐、音乐电视、电视戏曲、电视舞蹈、电视评书、综艺节目、节目主持人、台港澳电视文艺等,资料翔实,论述到位,特色鲜明,虚实结合,史论、例证、节目兼备,是大专院校文科学生、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和广播电视文艺工作者的必读教材或参考书。片断:程**节我国电视文艺的初创期(1958-—1965)电视文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它具有视听艺术的综合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除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之外,还有根据传统文学形式加工制作的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报告文学、电视诗歌等。常见的则是专题文艺节目、专题文艺晚会、综合文艺晚会、各种文艺竞赛性节目,各具特色的电视文艺专栏节目和根据实况演出加工而成的各类文艺节目。一次文艺节目的播出可以拥有数亿的观众,电视文艺可以把小小的电视屏幕变成世界上*大的舞台。电视文艺是随着电视媒体的出现而出现的,**次同人类见面的电视台:1930年的英国广播公司,它是以文艺节目的转播而开始自己的运作的。综观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一般都以新闻、文艺两种节目形态起手,然后才逐渐繁衍出多种电视节目。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电视事业起始于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之前身,因当时接收范围仅限于北京市区几十平方公里,故只能以北京电视台命名。)于创建之初,便有文艺组的建制。1958年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当晚的19时整,首都上空出现了中国电视信号。北京仅有的50台电视接收机的荧屏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厦模型作为背景的图案,醒目的“北京电视台”台标和开始曲交相呼应。时政新闻播出后,便是电视文艺节目。试播第一天的文艺节目,是在一间约60平方米的由会计室改建的小演播室内直播的。其节目有中央广播实验剧团表演的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北京舞蹈学校演出的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节目虽称不上丰富多彩,但毕竟是**次成功的尝试。试播结束之后,新华社为此发了一条电讯,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座电视台已于5月1日诞生。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该剧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曾在广播电台播出,在舞台上演出过,这次却是以直播电视剧的形式搬上荧屏。全剧以一块枣丝糕和一口菜饼子为贯穿线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虽然演播室里的布景很简陋,只搭了一座破窝棚和少许道具,但整个程序却是按一种电视化的手法进行操作的。信号发出,演员在表演区表演,两部摄像机拖着长而粗的电缆开始拍摄,其他工作人员屏声敛气、各司其职。随着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不断传送到控制室,导演在控制台上,眼睛盯着几台监视器的图像,耳朵注意听着话筒传来的伴音信号,按照事先设计和排练过的镜头本,指挥图像的组接,声画同步、一气呵成。后记:记经过花开花落的三个春秋、上千个的日日夜夜的集体的辛苦笔耕,这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电视文艺学》终于面世了,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有如释重负之感,总算松了一口气。如果说,它是首部新学科开拓性的学术成果,那么,这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是领导、专家、学者、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们心血的结晶,真是来之不易啊!成书之艰辛,特别是科研经费的匮乏和催稿统稿之苦,算是体会到了。中国电视事业经过了41年的坎坷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屈居报纸、广播之后的“小三”地位跃居大众传播媒介的首位,其发展之快、信息量之大、普及之广、影响力之强、受众之多都是举世罕见的,为全世界人类所瞩目。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兴旺发达,子系统的电视文艺事业也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电视文艺理论的建设和中国电视文艺学的学科建设被提到日程上来。1998年底,“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首次在北京广播学院设立,具有学科建设的里程碑意义。目前北京广播学院是惟一招收“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的单位,1999年已经招收了该学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这对我们的“中国电视文艺学”的建设无疑起着极大的鼓舞作用和研究基地作用。“中国电视文艺学”研究的是中国电视文艺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研究电视文艺现象、节目形态、策划、创作、制作、传播、接受过程及其艺术规律的科学,是文理渗透,科学技术和电视文艺节目的结晶与升华。它由电视艺术理论、电视文艺发展简史、电视文艺节目研究三大部分组成。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学问,用以指导21世纪我国电视文艺工作实践,并且供当代大学生、研究生、电视从业人员研究我国电视文艺的教材和参考书之用。本书各章的撰稿者名字开列如下:绪论(代序)张凤铸王宝民**章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张凤铸刘海第二章电视文艺的审美特性张凤铸第三章中国电视剧周涌第四章电视艺术片胡智锋第五章电视文学节目王雪梅第六章电视音乐节目曾田力第七章音乐电视(MTV)节目杨晓鲁第八章电视戏曲节目杨燕第九章电视舞蹈节目张小敏第十章电视评书节目史艳芳第十一章电视综合文艺节目(上)朱宝贺李献文第十二章电视综合文艺节目(下)朱宝贺第十三章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游洁第十四章台港澳电视文艺李献文成书过程中,曾得到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高福安教授和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员王铎老师的支持,还得到我国中央电视台及省、市地方电视台**线工作的同志们的协助,在此,向他们深致谢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社长王克瑞、副总编辑闵惠泉、责任编辑陈友军同志等为本书的出版诸多支持,尽心尽力,对此,深表谢意。陈元猛等同志在酷暑中为本书认真校正,特此鸣谢!由于书稿出自多人之手,阅历、学识、爱好、文风均有所不同,虽经主编统稿,仍不免有所差异,或许还有不当之处,请指正和鉴谅!张凤铸1999年6月16日于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