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心德、蔡维静|主编/国别:中国大陆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5-04-01 |
特色:
[书摘:]学生通过感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就能将新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当需要时,他们能回忆并陈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获得的过程。只要具有相关知识并进行必要的重复学习,人们很容易掌握陈述性知识,这种学习能力在儿童早期就具备了。但在学习符号、事实、整体性知识和图式知识时,学生的具体加工过程有一定的差异,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不同类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一、符号的学习与教学符号学习就是在配对联想的心理机制上建立名称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双向联系。符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可以用联想学习理论或条件反应理论解释。持联想主义观的心理学家如艾宾浩斯、巴甫P84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都主张,学习是刺激和反应建立联系的过程。在社会学科中,人名、地名、年表等的符号都是这样获得的。符号学习过程是:外界提供刺激,如给予地名“长江”(统称刺激),学生感知后跟读或默写(统称反应),教师或其他外部环境对反应正确与否给予反馈,告知学习者反应是否正确。告知正确,其学习行为受到强化;告知反应不正确并予以纠正,其学习行为也会受到强化。因此其学习过程和条件可以用机械联想理论或刺激——反应和强化理论来解释。中小学生只要能辨别刺激,并得到必要的强化,学会事物名称是轻而易举的事。刺激呈现方式,反应后的强化,以及重复练习的数量等是影响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系的主要因素。学习符号是使学生将符号存储在长时记忆中,能在需要时轻易回忆出来。因此,学习名称符号的关键是记忆,没有记忆,也就无所谓学习。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有两个信息存储系统,短时记忆系统所存储的信息能保持1分钟以内,而长时记忆系统所存储的信息能保持几分钟到很长时间,甚至终身。个体通过重复和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移到长时记忆系统中。艾宾浩斯的研究也发现,符号的遗忘是先快后慢的,重复学习能减少遗忘。同时,有意义的学习比机械学习不容易遗忘。因此,要保证所学的名称不被遗忘,就要改进学习方法,同时要促进知识的保持。社会学科中的名称学习具有如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