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

作者吕俊华 等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特色: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在PeterRowe教授之建议下,组织人力从事中国控住宅史之研究,合作数年,成绩斐然。本书即为这方面研究之**本著作,我浏览之余认为本书有如下之特点:  (一)本书从近代中国重要之历史阶段与影响住宅类型的转迷两个角度着眼,将全部书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历时160年。这是中国近代住宅史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脉络清晰,纲举目张,抓住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本书并不就住宅论住宅,而是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文等变迁,来剖析住宅建筑类型之变化。   (三)研究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住宅建设占有重要的比重。书中阐明如人口增长、土地的限制、市场经济等在变革,有关居住层数、建筑标准等常常存在争议,这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们,现在的解决途径未必是惟一的结论。矛盾客观存在,社会必要发展,科学要创新,但对住宅的历史发展与现代进行综合地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成绩与不足,启迪我们进一步探索未来。  这样一个国际合作研究集体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它的生命力。书成后将以中英文在国内外同地发行,这必有助于推进国外对中国住宅情况的了解,亦有助于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对比中有新的启发,并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赓续研究。[前言]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有它璀璨的文化,建筑文化当然也包括其中,而在建筑文化中,居住建筑实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因幅员广阔,历史悠长,民族众多,古代居住建筑类型亦多种多样。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近代建筑学者即开始着手研究;50年代掀起进行普遍调查之热潮,成果辉煌;在80年代后更得到海内外学者之重视,研究报告陆续发表,内容亦逐步深入。 中国近代住宅建筑之研究是逐渐受到重视的。其对现实的作用更直接,也很重要,但因内容庞杂,以往的研究工作往往较分散,个例与专题涉猎者居多,相对说来,缺乏历史之归纳与整体之研究,许多问题一时亦难于定论。 从量的方面看,几十年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中国住宅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就建筑设计来说,住宅的品种、类型过于单一,精心投入住宅设计研究的建筑师过少,所以符合现在建筑发展的方向的精品不多(例如与地方的地理、人文、经济、技术等条件相结合),要做的事、可以深入的地方还很多,这是我们检阅若干年来建筑发展的一种感触。如今开展住宅研究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例如建筑量很大),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发展。有鉴于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在彼得·罗(PeterG.Rowe)教授之建议下,组织人力从事中国近代住宅史之研究,合作数年,成绩斐然。本书即为这方面研究之**本著作,我浏览之余认为本书有如下之特点:(一)关于居住建筑分期,本书从近代中国重要之历史阶段与影响住宅类型的转变这两个角度着眼,将全书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840—1949,1949—1978,1979—1999),历时160年。这是中国近代住宅史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脉络清晰,纲举目张,抓住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时代背景。(二)本书并不就住宅论住宅,而是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文等变迁,来剖析住宅建筑类型之变化。住宅类型之变化必然影响人们的居住方面和城市之面貌,反之亦然。因此,著者从浩瀚之资料、殷实之文献中进行梳理,纪录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解释住宅发展的种种历史现象。  (三)研究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住宅建设占有重要的比重。另外,书中阐明如人口增长、土地的限制、市场经济等在变革,有关居住层数、建筑标准等常常存在争议,人口的居住问题兼顾各层次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们,现在的解决途径未必是惟一的结论。矛盾客观存在,社会必须发展,科学要创新,但对住宅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综合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成绩与不足,启迪我们进一步探索未来。  本书著者吕俊华系清华大学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即开始以毕生精力从事住宅之研究与规划建设实践;彼得·罗教授是《住宅与现代化》(HousingandModernity)一书的作者,自90年代初开始与清华结缘,并满怀热情地参与国内各地重要建筑研究;张杰教授自英国学习归来即从事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现从事住宅建设。这样一个国际合作研究集体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它的生命力。本书出版后以中英文本在国内外同时发行,这必有助于推进国外对中国住宅情况的了解,亦有助于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对比中发现研究的方向,并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赓续研究。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