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注释

作者李时珍主编:林霖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特色:
编写说明《濒湖脉学》为明代李时珍为纠正五代高阳生《脉诀》之误,汲取其父李言闻《四诊发明》(未刊行)中有关脉学内容,并参以诸家学说及自己的临证经验编撰而成。李时珍号濒湖,故书名《濒湖脉学》。该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浮、沉、迟、数等27种脉象。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和各脉主病均编成七言歌诀,便于读者背诵,后半部分为李言闻根据宋·崔嘉彦的《紫虚脉诀》加以删补而成,全面论述了脉象机理、诊脉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各种病脉体状、脉象主病等问题。原书语言简炼,易诵易记,为广大医者推崇。但是由于书中古词、术语较多,对于现代读者,特别是初学中医者来说,有些内容比较难懂,所以在原书的基础上对较难懂的字词给予注释。语译部分基本保留原北京中医医学院诊断教研组的原翻译。书后附中国书店1985年出版的《濒湖脉学》(张绍棠味古斋)影印本(部分),以供读者参阅。本书在注释过程中参考引用部分书刊文献资料,其中有《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主编,《中医脉诊学》赵恩俭主编,《中医大辞典》李经纬、区永欣等主编,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编撰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订改正。作者

片断:体状相类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释译】脉的寸部或尺部短缩的,名为短脉;涩脉,往来缓慢,迟细而短。秋天属肺金,秋天见到浮短、浮涩的脉,是合乎时令的正常脉,是可喜的现象。春天是属肝木的时令。春三月里见到浮短、浮涩的脉,为金来克木,为病脉,是被病邪所侵犯的缘故。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释译】诊短脉,只有从尺部或寸部来检查它,就是说不是尺部脉太短,便是寸部脉太短。病见短而滑数的脉,多因酒毒所伤;浮短的脉,因于血流涩滞;沉短的脉,因于内部有痞块;寸部脉短主头疼;尺部脉短主腹疼。都是因正气不足,血流不畅的关系。注:①短脉:短脉长度可与长脉、正常脉的长度相比较而感觉不同。脉象为,首尾俱短,不能满部。洪(阳)洪脉①:指下极大,来盛去衰②,来大去长③。【释译】指下觉得脉极粗大。跳起的时候急而有力,下落的时候势力不足;跳起的时候,脉形较大,下落的时候,因慢慢地下落,所以时间较长。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份,升阳散火莫狐疑。【释译】洪脉来的时候大而有力,去的时候,虽仍粗大,但势力不足。总的说来,洪脉给人的感觉是:脉管阔大,流势极盛。洪脉的成因,由于阳气亢盛,所以见于夏季,是合乎时令的。若在春、秋、冬三季内,诊到病有洪脉,就可以用升阳散火的药,不必过分怀疑。相类诗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释译】洪脉来的时候,在指下象拍动的样子,并且有劲;去的时候势力不足。一盛一衰,如同波澜起伏一样。它与实脉的主要差别,是实脉不论轻按、重按,都是弦长而坚实的。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释译】脉象洪大是因阳气亢盛所致。阳气亢盛,会伤津液,血液应当是不足的。凡是见洪脉的病,大致是肝胆之火旺盛的热病居多数。胀满或胃翻病,因长期缺乏足够的营养,会造成阴虚火旺,必须赶早治疗。还有阴虚病及泄泻、下痢等病,出现洪脉也同样需要慎重的研究。寸部脉洪,是心火过旺,上焦有热;肺脉洪大,为肺热盛极,金被火克,肺部痛苦难受;肝火过旺,或胃虚之病,在关部可以诊到洪脉;肾虚或阴虚火旺的病,在尺部可以诊到洪脉。注①洪脉:脉形粗大,搏动有力,而脉柔软的,为洪脉。脉象洪大的病,多是阳气过旺的实热病或阴虚火旺病。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