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吴锐主编:于金兰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1997-08-01 |
特色:
片断:“臣闻朋党之害,经常始于民间草野,而逐渐波及到朝廷,在民间若有很多团伙,而服官者必有拉帮结派之弊。如明朝末年的仕途,分立门户,意见横生。当时结社成风,士子若狂,如复社之类,凡一盟会动不动多达数千人。他们互相标榜,缙绅大夫也想多结交人,广树声援。朝野之间,大家都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于是排挤报复之端出现,导致国事荒废。我皇上吸取前车之鉴,特渝臣子应当砥砺品行,奉法尽职,不可因事疑揣,开党争的恶习。如明末群臣,背公为私,党同伐异。皇上英明的旨意,是用来推展公忠之益,堵塞勾结之路,大小臣工,谁敢不洗涤肺肠,恪修职业,不负皇上的关怀,我认为拔本塞源之道,在于严禁社盟。如果社盟之陋习未除,则不能解党争。我听说社盟之习,到处都有,而江南之苏州、松江,浙江之杭嘉湖尤其严重,大概刚开始的想法是好名,而在实际上是拉帮结派,于是家称社长,人号盟翁,对鬼神发誓定交,吟诗作赋以追求名声,刻姓氏则盈千累百,订宴会则没完没了。大抵涉笔成文,便相争夸,若片言不合,不惜反目为仇。既有了彼此之见,朋比之念更切,相习成风,渐不可长。又有不肖之徒,粉饰虚名,结交官员,把持衙门,干预公事,这就是为什么士风日坏,人心不正的原因了。……皇上禁止盟社的功令不是不明肃,就怕学臣视为故套,士子积习难改,若不力行严禁,何以防渐杜微。请敕该部再为申严行该学道,实心奉行,约束士子,不得妄立社名,其书信往来,也不许仍用社盟字样,违者治罪。如果学臣奉行不力,就让科道纠参,一并处治,则陋习可除而朋党之根立破,朝廷大公主正之意,于此可见。”疏上以后,果然得到顺治的赞赏,从此社盟之事再也不敢公开进行。可是要禁锢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心灵谈何容易,黄宗羲及他的同道发起的讲经会就是对清初书院政策的一大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