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世昌/等主编:史树青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1999-04-01 |
特色:
本书收录的珍贵文物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1840年鸦片战争。精选中国大陆已发表的、可移动的藏品中著名的、有代表性的(照顾到文物的朝代、地区、民族的特点和类别)文物。 本书共收各类文物5500余件(条),插图5500余幅。分别编为陶瓷器、青铜器、金银玉石器、书画四卷。本卷为金银玉石器卷,共收1466件(条),插图1466幅。 本书所收文物按其质地、性质分类,共分石器、铜器、陶器、瓷器、铁器、金银器、玉器、石刻、甲骨简牍、印玺、牙骨器、料器、漆木器、砖瓦、织绣、货币、绘画、法书、文献、拓片、其他( 如文房用品、成扇、钟表、景泰蓝、皮革等),共21类。 本书以文物名称作辞目,各类文物均分别按年代或朝代前后顺序排列。 本书的条目释文一般包括文物的品名、年代、质地、尺寸、重量、制作特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出土地点、传世经过和收藏单位等内容。 本书释文中使用的若干专门名词和一作者小作者小传等,为便于读者了解,在附录中酌加解释。
片断: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001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揽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陕西神木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002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淡黄色。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003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青色。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004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质泛白色。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现藏滕州市博物馆。005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墨色。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廓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山东膝县出土。现藏滕州市博物馆。006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近背部两面皆为单线阴刻兽面纹,以旋转形双眼和头上的特殊装饰为其特征,形象狰狞,线条纤细、流畅,刚劲有力。兽面纹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和陶器上。器物纹饰盛行于商周。此石奔是部落首领权力的象征物。1963年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采集。现藏山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