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沧洲医案

作者[清]曹沧洲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6-01

特色:
《曹沧洲医案》校勘记 《曹沧洲医案》,清·曹沧洲撰,清·光绪丁未年(1907年)作者临证记录医案真本。 该书成于清·光绪丁末年(190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为其门生无锡柳剑南所藏手抄稿本,其内容齐全,书写工整,书前钤有柳氏剑南印章。该书自成书以来,尚未面世,医界知之甚少。记载该书的文献有:《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其中有少部分医案录自本书,但无刊刻或出版记载。经查现存各种中医专科书籍目录,均未见记载,是知此稿本乃海内孤本。 该书作者曹沧洲(1849—1931年),名元垣,字智涵,晚号兰雪老人,又号兰叟,江苏苏州吴县人。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帝躬违和,诏征名医,南京制军保荐先生与陈莲舫,入京视之,为御医,治得见效,因之名望益重。回苏后,诊务繁忙,日以继夜。清·光绪丁未年(1907年)与青浦名医陈莲舫同征再次人京,诊治清光绪帝疾,翌年因病告归。即谢绝诊事,颐养天年。于1931年病故,享年82岁。其曾祖锦堂,祖父云洲,父承洲,均以内、外科著称,名噪于世,世居苏州阊门西街。先生奕世簪缨,独高尚其志,不仕王侯,治活人之业。其学上宗灵素仲景,下法喻张叶薛,承家学渊源,其道乃益精。沧洲敏而好学,世传内、外科,尤精于内科,历治内外各证,多著奇验。处方灵巧,不拘一格,尤对于温热病,常宗叶天士、吴鞠通,重在救阴护阴,固本却邪为主。治疗温病初期,以透达表邪,宣泄肺胃,疏畅中宫为法。辨证精审,立法谨严,证必分清,方必细切。迨温病后期,津耗热陷,则重祛邪泄热,参以养阴祛正。久病调理,则以胃气为本。诊治鼓胀,认为除补肺之外,须养肺金以制本,使脾土无贼邪之患,若徒事攻逐疏利,非但无益,反为有害。诊治外科,认为外证实为内出,必须审阴阳、辨虚实,施以寒温补泻之法。治烂喉丹痧,也具独到经验。先生生平无暇著作,侄惕寅笔录口述如是。遗著有《霍乱证救急侄览》一书行世,《曹沧洲医案》两卷,但较之本书,只选取重要部分,未能反映全貌。另有《戒烟有效无弊法>等曹氏诊病医案数种,他还曾手批医籍多种,如《素灵类纂》、《温热经纬>、徐灵胎《洄溪医案》、高锦庭《疡科心得集>等。 曹沧洲医案全书未分卷,约有35万字,通篇无句读,卷首为帝案,其后分录风温、温热、咳嗽、咳血、痰饮、噎嗝、痧痘、肝脾、肿胀、痢痰、疟疾、淋浊、疝气、经产、喉科、疔门、耳目鼻、唇齿舌、乳科、外疡总门、治遗等2l类临诊医案。各医案字迹秀丽,病情记载翔实完整,堪称善本,是目前不可多得的临床经验医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If6;床参考价值。为使本书早日面世,免致湮没,理将其点较整理出版。 本医案的出版,不仅足中医药界的一什大事,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一部具有很高临床参考价值的经验医籍,在成书以后历经100多年的沧桑之后终于面世,可以说是弥补了历史的缺蟪,圆满了撰者的一片心血与心愿。同时对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书的点校,是以民国期间无锡柳剑南藏手抄真本为底本(现藏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对其中内容,在力求保留原貌的同时,逐一加以句读、点校;对难以理解、生僻的词句、以及与医理费解之处,均一一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因恐破坏原貌,故对于原方无剂量、叙证所用方言、成方的药味组成与现有成药药味不同之处均未改动;对重复的医案、一诊、二诊的次序,酌情进行了修删和调整;原书为繁体字,今为了方便读者,一律采用简体字。通篇力臻文理饧达,医理贯通,便于阅读、理解、掌握与应用。本书在点校过程中有幸得到我的恩师孟景春教授主审,并予以全面指导,使得点校工作顺利完成;此外,承蒙吉文辉馆长的不吝指教和大力支持,顾宁一老师的鼎力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谢忱! 南京中医药大学 刘学华 2004年于金陵石头城

本书为清·光绪丁未年间江南吴门名医曹沧洲所撰临证记录医案真本。为其门生无锡柳剑南所藏手抄稿本,其内容齐全,书前钤有柳氏剑南印章,此乃海内孤本。沧洲敏而好学,世传内、外科,尤精于内科,历治内外各证,多著奇验。本书卷首为帝案,其后分录风温、湿热、咳嗽、咳血、痰饮、噎嗝、痧痘、肝脾、肿胀、痢疾、疟疾、淋浊、疝气、经产、喉科、疔门、耳目鼻、唇齿舌、乳科、外疡总门、拾遗等21类临诊医案。各医案病情记载翔实完整,处方灵巧,不拘一格。本书为目前不可多得的临床经验医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学习的借鉴,适用于中医药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广大中医临床、中西结合临床工作者参考。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