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侦探小说的产生与发展:1900?1949》一书围绕着侦探小说与中国现代性阐述的核心问题,分析了侦探小说自1896年传入中国后,在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本土创作,探讨了这一西方文学类型的形式在与中国本土的内容材料结合下本土侦探小说中现代性话语阐释的独特性。 绪论中,作者回顾了以往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以弗朗哥·莫瑞提对世界文学研究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范式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来思考侦探小说中西方形式、本土内容与本土形式三者如何结合。 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晚清侦探小说的翻译与创作”以林纾、周桂笙、周作人等翻译名家的作品为例,介绍了当时不同立场的读者对侦探小说的各自理解与兴趣,并以《老残游记》、《冤海灵光》、《中国侦探案》、《中国女侦探》等原创作品为例讨论了西方侦探小说与中国传统的公案文学、志怪小说的互动以及新女性形象的建构等议题。 第二部分“民国侦探小说的本土创作”从“民国侦探小说家与科学话语共同体”、“民国侦探小说中的日常生活话语”、“侦探的失败与侠盗的兴盛”及“侦探小说与上海摩登”这四个角度来分析本土侦探小说的四大主题特色,涵盖了如程小青、孙了红、天虚我生、俞天愤、张碧梧、赵苕狂、陆澹安、徐卓呆、施蛰存等民国时期或主流或不常讨论到的侦探小说作品。 第三部分“狄公案的中西互动”中藉由狄公案从近代到当代的演变看古代公案小说与当代侦探小说的渊源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