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转角处的二十六瞥

作者潘萌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6-01

特色:
在十八岁的路口,看二十六场记录成长的绚丽与忧伤的电影。 我提着白色裙子光着脚一步步趟过时光的河流,在18岁湍急的转角处,我忍不住一次次地回眸观望。那以26个字母的形式记录的在我成长中留下重要记忆的男人故事,那些在我生命里盛放着情感与思想的莲花一朵朵散落在河流中荡漾着,始终如一。 三大文学期刊《芙蓉》《花城》《作家》联袂推出三家大型刊物同时推出。 《读者》《青年文摘》*新转载。 《芙蓉》:“穿过青春的欢乐与忧伤,她用魔法留下了时光在沙漏里的声音。” 《花城》:“她在书写的过程中必然的收获,让她有一种同龄人罕有的善解人意,文字散发着阳光与青草的味道,温暖又明媚,一如长着翅膀的小天使。” 《作家》:“青春绽放中*初的震颤足以空越喧嚣的世俗屏障,一切都在纯净而微妙的状态中呈现。” 不拘一格的想像力 ——序潘萌《时光转角处的二十六瞥》 潘军说他答应了女儿,要我为此书写序。我猜是潘萌答应了她爹。 读了些章节,已觉潘兄多事——何必要在这么好的文字前面加一篇老生常谈?我早说过我们这一代不过是铺路石。 如今的年轻人广见博识,不像我们那会儿找不着几本书读;如今的年轻人广猎博思,不像我们那会儿往一条道上挤;如今的年轻人自由天赋,不像我们那会儿自布雷池。 潘萌的文章,*是角度与不甘落后 不拘一格让我赞叹。我一向对仿真不能为然。上帝给了人写作的能耐,未必是要多多地复印实际,而是期待生命因而呈现多种可能。比如武家坡上的悲歌,几百年来止于一副面孔,一套言词,一种道德审视,多叫人扫兴!生命的多种可能,显然不在外表而在内心,尤其是写者的内心,写者对于这人世间种种僵硬外表之独辟蹊径的观问与求答。这需要想像。角度的丰富与单调,实在是想像力旺盛或萎败的证明。还有荒诞感,如果一切现实都在你眼前奔流得正当、顺畅,想像力又从哪儿长大?想像全国各地和荒诞感,我看是角度与形式的源泉。甭跟我说那么多别人的事——60亿人料你俩也说不过来,我只想看你看生活的独具角度,我只想听你从现实的另种声音,我只关心对于生命,人还可以有怎样的态度。潘萌的文章所心让我满足。 正是想像力气不拘一格,或对生命的态度不落窠臼,造就了潘军、潘萌之间不同凡响的父女关系吧。“与父书”一章直读得我欲泪欲喜,感慨万千。如今人们常对人与人关系的功利与冷漠摇头喟叹。其实,对他人的态度无不孕育于家庭。而家庭的美好与否,并不在别的,而在于——社会也一样——是不是真正崇尚爱与自由。 潘萌望着父亲的背影,感叹其“英雄迟暮”——潘兄你够了,看她的吧。 ——史铁生

一本包装精美的呓语式文集,绝对以主人公“我”为中心,一般而言这样的文字不是出于极度自恋的人手下,就是出于还没长开的少男少女手下。这本书属于后者。作者潘萌是作家潘军的女儿,十八岁,从书里的照片看来长得还是很漂亮的。 年仅18岁的潘萌,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写作历史。这个刚刚开始读大一的女孩子和很多的偶像级作家不同,她的写作似乎更合乎文学的传统理念。在这部名为《时光转角处的二十六瞥》的长篇小说中,潘萌别出心裁,以26个英文字母为引子,借着这些字母的形象、声音等等描写了26个不同的生命瞬间。而每一个瞬间都和一位男性有关,这些男性中有她的亲人、老师、朋友,更有历史上的人物,甚至还有那个*著名的虚构人物———阿Q.在这些男性的陪伴之下,孩子慢慢长大,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18岁的女孩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