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草(Leymuschinensis)是中国东北草原的建群种和原始优势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羊草种子具有深度休眠特性,发芽率低、自然休眠期长;此特性已经成为恢复羊草草地、扩大种植面积的瓶颈问题。本书主要从羊草休眠机理、萌发特性及对生态因子的响应机制、羊草土壤种子库以及盐碱地羊草植被恢复等方面进行论述。本书基于种子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扫描电镜、石蜡切片等技术,研究了羊草种子形成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GA3、IAA、ZR和ABA等内源激素的累积与代谢动态,并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羊草种子发芽率进行研究,探讨了羊草种子休眠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内源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从成熟种子的显微结构、不同休眠程度种子内源激素和酚酸类含量差异、种子的透水性、个体大小、稃和胚乳中水溶性抑制物质的生物鉴定等方面对羊草种子休眠的内因进行了研究;对影响羊草种子休眠的温度、光照、水分、埋深等生态环境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外源激素处理种子对内源激素结果进行进一步证实,在羊草种子休眠的内因和外因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快速解除羊草种子休眠,大幅度提高发芽率的方法。此外,针对羊草植被恢复问题,本书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羊草种子库的特性探讨了利用土壤种子库恢复盐碱地植被的可能性。